纽约时报中文网10月16日报道:“一项新的分析发现,近700种美国药品至少使用一

史鉴奇谈 2025-10-19 06:03:37

纽约时报中文网10月16日报道:“一项新的分析发现,近700种美国药品至少使用一种仅在中国生产的化学品。专家担忧,如果美中紧张关系升级,这种依赖会在中国限制出口时导致药品供应短缺。”   要知道,这些被“卡脖子”的化学品不是什么冷门玩意儿,全是药品生产里的关键角色。   像抗生素里的核心中间体、降压药的关键合成原料,还有一些抗癌药必须用的特殊试剂,不少都得从中国运过去。   美国本土的化学制药厂这些年关的关、迁的迁,能自主生产的品类早就缩水大半,日常需求基本靠从中国进口来填坑。   有数据统计过,光是2024年一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药用化学品总额就突破了80亿美元,比五年前翻了快一倍。像生产常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关键原料,中国的供应量占了美国市场的92%;   还有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其核心中间体更是100%依赖中国进口。这种近乎垄断的供应格局,平时看着风平浪静,一旦外部环境有个风吹草动,风险立马就会冒头。   美国药品制造商也不是没意识到问题,可真要想把生产线迁回本土,难度比登天还大。重建一套药用化学品生产设施,不光要砸几十亿美元的前期投入,还得花三到五年时间跑审批、建厂房、调设备。   更头疼的是技术工人,美国本土懂精细化工生产的技工早就断了档,就算厂房建好了,没人会操作也白搭。   之前有几家美国药企试过在得克萨斯州建药用化学品工厂,结果折腾了两年,光环保审批就卡了十个月,最后因为找不到足够的技术工人,生产线只能半停工,成本反倒比从中国进口高了三成还多。没办法,最后还是乖乖回头找中国供应商拿货。   普通美国民众可能没感觉,可医院和药房的采购人员早就绷紧了弦。去年冬天美国流感季,就因为中国某家生产流感药中间体的工厂临时检修,美国市场上的奥司他韦胶囊就断供了半个月。   当时不少药店的货架都空了,医生只能给患者开替代药方,可效果远不如奥司他韦,不少患者的病情都拖重了。   现在专家们担心的是,要是美中关系进一步恶化,类似的断供可能会从个别药品扩散到整个品类。像心脏支架里的涂层材料、疫苗生产用的佐剂,这些东西的生产技术基本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美国想找替代供应商都没处找。   有位华尔街的医药行业分析师算过账,要是中国真限制这些化学品出口,美国至少有30%的处方药会在三个月内出现供应短缺,其中不乏救命的急救药品。   美国政府也不是没动作,拜登政府去年推出过一个“药品供应链安全计划”,拨了5亿美元补贴药企,鼓励他们把生产线迁回本土或者转移到盟友国家。   可这笔钱扔进去就像石沉大海,没几家药企愿意接招。毕竟在印度或者越南建工厂,虽然人工便宜,但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根本跟不上,生产出来的化学品经常因为纯度不达标被美国药监局拒收。   反观中国这边,药用化学品产业早就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的基础化工原料,到中游的精细合成,再到下游的质量检测,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企业在做。   而且中国的环保标准这些年一直在提,生产出来的化学品不光纯度高,还能提供完整的溯源报告,这也是美国药企宁愿依赖中国,也不愿找其他国家替代的关键原因。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企业还在不断升级技术。像之前需要进口的某些高端药用催化剂,现在中国企业已经能自主生产,成本还比进口的低20%。   这种技术上的优势,让美国药企的依赖度只能增不能减。有位美国大型制药公司的采购总监私下透露,他们试过找欧洲供应商合作,结果对方报的价格是中国的1.8倍,交货周期还得延长两个月,根本没法满足生产需求。   现在这种局面,就像美国把药品供应链的“命门”交到了中国手里。专家们开会的时候常说,要是美国继续在贸易和科技领域对中国施压,一旦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完全有可能用药用化学品出口作为反制手段。   到时候别说普通药品,就连手术用的麻醉剂、重症患者用的呼吸机配件,都可能出现断供。

0 阅读:51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