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年底访华潮!德国总理默茨零前提访华,法国总统马克龙跟进,欧洲终于看清中美

洞察观史 2025-10-31 11:52:52

[浮云]年底访华潮!德国总理默茨零前提访华,法国总统马克龙跟进,欧洲终于看清中美博弈中的利益关键 最近国际舞台上有个挺受关注的动向 —— 德国总理默茨已经官方确认,要在年底前对华访问,还明确表态 “没有任何前提条件”。 另一边,法国总统马克龙年底访华的消息也在流传,但截至目前,法国总统府还没给出正式公告,不过这波欧洲领导人扎堆计划访华的趋势,确实耐人琢磨。 中美前前后后进行了 5 轮经贸磋商,中间隔了不短的时间,欧洲这段日子的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放着中国这个第一大贸易伙伴不用心维护,非要跟着美国的步调走,又是搞贸易摩擦,又是搞技术制裁。 最让人意外的是荷兰,直接搬出冷战时期的《货物供应法》,以 “保障欧洲经济安全” 为借口,冻结了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全球 30 个主体的资产,还暂停了公司董事长兼 CEO 张学政的职务,硬生生想剥夺中国企业的控制权。 明眼人都清楚,荷兰这步棋背后少不了美国的影子。后来披露的法庭文件显示,美国商务部早在 6 月就和荷兰外交部开会,明确要求更换张学政,甚至放话 “安世要想不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几乎肯定得换 CEO”。 可欧洲难道真没看清自己的处境?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逼着欧洲企业往美国转移,能源危机时美国坐地起价卖天然气,这些现实的损失还没吃够吗? 以前中国经济总量连意大利都赶不上,欧洲或许还能摆摆架子。但现在不同了,2023 年中国名义 GDP 达到 17.88 万亿美元,欧盟是 18.34 万亿美元,要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欧盟。 中欧贸易额更是实打实的硬数据,2023 年双边贸易额达到 7400 亿欧元,约合 8473 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 19 年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这时候还想着对华说教,哪来的底气? 中美重启谈判的消息一出来,欧洲明显坐不住了。毕竟自家经济日子并不好过,德国 2025 年 8 月的通胀率达到 2.2%,核心通胀率更是 2.7%,经济学家预计全年通胀率仍将保持在 2.0% 以上。 能源危机的余波还没散去,德国工业电价较 2021 年上涨了 180%,欧洲制造业投资 2023 年外流超 300 亿欧元,这些困境让欧洲不得不重新审视和中国的关系。 德国算是欧洲里拎得最清的。默茨“无前提访华”之表态,精准契合德国工商界的内心期盼,让德国工商界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中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明晰曙光。 巴斯夫在湛江砸下百亿建基地,宝马、奔驰纷纷加大在华电动化投入,2023 年德国车企在华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 30% 以上,这些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和中国合作才是明智之举。 欧洲之前跟着美国瞎折腾,代价已经实实在在显现。跟着美国搞芯片出口管制,结果自己的半导体设备企业丢了订单;跟风制裁中国光伏产品,反而让欧洲光伏电站建设成本飙升,最后还得悄悄放宽限制。 荷兰 ASML 公司就因为对华出口限制,2023 年营收增速直接放缓,反观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市场抢占了更多份额。 欧盟内部其实早就不是一条心,东欧一些国家还想抱着美国大腿,但德法作为欧盟核心,已经率先转向。 毕竟他们清楚,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欧洲没必要选边站,保持战略自主、牢牢抓住中国市场,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之前欧盟委员会对着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发脾气,要搞自己的产业补贴,这本身就说明欧洲和美国的利益分歧越来越大。 马克龙要是真计划年底访华,或许该学学默茨的务实态度,放下所谓的 “西方架子”,毕竟法国的航空航天、农产品出口,少了中国市场根本不行。 达能的酸奶、欧莱雅的护肤品,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越来越高,真要是搞僵了关系,受损的还是法国企业和民众的钱包。 中欧班列 2023 年开行数量突破 1.7 万列,同比增长 15%,巴斯夫、宝马等企业的持续投入,这些都是合作共赢的最好证明。 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欧洲有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两者互补性极强,没必要被第三方牵着鼻子走。 这波访华潮,本质上是欧洲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回归。全球化时代,没有谁能孤立发展,放下偏见、摒弃对抗,才能实现 1+1 大于 2 的效果。 未来中欧合作的空间还很大,从新能源到数字经济,从贸易投资到气候变化,只要双方坚持平等尊重、互利共赢,就能走出一条稳定合作的道路。 (主要信源:观察者网——中国驻法国大使邓励:马克龙访华没有重大障碍,双方正协调合适时间)

0 阅读:54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