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将于下周与中国签署协议,并坚信美国将在两年内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 当地时间10月31日,据俄卫星通讯社华盛顿分社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英媒《金融时报》的采访时表示,美东两国将于下周内签署协议,美方确信能在未来两年内找到替代该国稀土资源的供应方案。 据悉,英媒这样说: “贝森特表示,美国和某国将于下周签署协议——双方达成共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已经达到了平衡,并且可以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在该平衡框架下开展工作。 贝森特坚称,美国将在两年内建立替代供应链,该国对美国在稀土金属领域的影响力不会持续超过12至24个月。” 他口中的这份“下周签署的协议”,内容却显得有些模糊,似乎更像是一种战略上的“暂时休战”。他提到双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达成了某种平衡,并将在未来十二个月内依此框架合作。 这听起来像是在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中,双方都决定喘口气,绳子暂时不动了,但谁都没有松手。这种微妙的平衡,究竟是通往真正和解的桥梁,还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无人知晓。 要理解这份声明的分量,就必须先搞清楚稀土到底有多重要。它不是什么稀有的石头,而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从你口袋里的智能手机,到路上飞驰的电动汽车,再到捍卫国家安全的F-35战斗机和精确制导导弹,都离不开这十七种金属元素。 它们能让磁铁更强力、电池更高效、屏幕色彩更鲜艳。可以说,谁掌握了稀土供应链,谁就扼住了未来科技的咽喉。 回想2010年,那场因岛屿争端引发的稀土出口限制,曾让许多国家切身体会到供应链被“卡脖子”的恐慌,那段记忆至今仍是许多西方决策者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因此,贝森特口中的“两年脱钩计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美国近年来持续推动的战略方向。从加州的沙漠到澳大利亚的矿区,再到非洲的勘探现场,一场围绕稀土的“新淘金热”正在悄然上演。 美国的MP Materials公司正在努力重启本土的加工链条,澳大利亚的Lynas公司与美国政府在德州共建新的分离工厂。 这些努力,都是在试图复制一条中国花费数十年时间才建立起来的、从开采到精炼再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然而,这绝非易事。稀土的分离和提纯技术壁垒极高,且过程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在美国严格的环保法规下,成本和难度都呈几何级数增长。 那么,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它显然不会坐视自己的优势被慢慢侵蚀。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稀土储量,更重要的是,它掌控着全球超过90%的稀土加工能力。 这是一种难以被快速替代的“结构性权力”。贝森特提到的协议,或许正是双方在这一领域进行利益交换的产物。 美国可能需要在某些贸易或科技领域做出让步,以换取在未来一到两年内稀土供应的稳定,从而为自己国内的替代供应链建设争取宝贵的时间。 这就像一场高风险的牌局,双方都在计算着手中的筹码,试图在对方亮出底牌前,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利益。 然而,两年时间,真的够吗?建立一个全新的、有竞争力的全球供应链,涉及的不仅仅是挖矿和建厂。它需要庞大的资本投入、成熟的技术工人、稳定的物流网络以及全新的市场信任。 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业内人士私下表示,即便一切顺利,从零开始建立一个能够与中国匹敌的稀土加工体系,五年都可能是一个乐观的估计。 贝森特的“两年宣言”,听起来更像是一种鼓舞士气的政治口号,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内安抚产业、对外施加压力的多重考量。 这番表态,究竟是胸有成竹的精准预判,还是一场豪赌未来的政治宣言?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这场围绕“工业维生素”的全球大戏,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阶段,我们每个人都将是见证者。对于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