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教师火了!”老教师批评说:“让家长去监督作业,这本身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现在的教师觉得让家长去监督批改孩子的作业是天经地义,那要老师干嘛?”这番话一出,立刻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有人赞同,认为教师本就应担负起专业职责,而不是将责任推给无暇分身的家长;也有人反驳,觉得这是教师的责任心在退缩,是对学生学习的不负责任。 其实,背后隐藏着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激烈辩论。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如今的老师会觉得“让家长监督作业”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难道从前老师就不曾担心学生的学习质量?还是说,时代变了,学生变了,老师变了?答案都不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在教育的“责任”与“信任”上出现了裂痕。 曾几何时,老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知识的传递者。而现在,很多老师似乎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更像是“责任的担保人”。但是,这样的责任,真的是应由老师单方面承担的吗?还是我们社会对“教育”的定义发生了偏差?是不是把“教育”变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推卸站”? 更令人扼腕的是,许多家长在面对作业问题时,也陷入了矛盾。一边希望孩子能独立自主,另一边又担心孩子不会作业、考不上好学校,只能拼命“帮忙”,甚至“包办”。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被逐渐剥夺,老师的专业性也在无形中被稀释。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而非简单的“作业完成度”。如果让家长和老师成为“合作伙伴”,共同承担起“引导”责任,或许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之道。 这场关于“谁来监督作业”的争论,实际上折射出我们对未来教育的迷茫与焦虑。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路径在哪里?责任又该由谁来担?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作业的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也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让家长去监督”是否正确,而在于我们是否还相信,教育应该由专业的教师去完成?是否还相信,孩子的成长需要社会的共同呵护?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敢于面对教育的本质,敢于放手,让孩子在自主中成长,在理解中前行。 这场辩论,还在继续。你怎么看?是不是觉得,某些“天经地义”的规则,其实早已陈旧?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如何重塑我们的教育,让它变得更有温度,更有人性,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潜能。新手做跨境电商难吗? 家长督促作业为什么年轻人失业率较高? 你认为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