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乌克兰大使突然宣布 11月7日,乌克兰大使斯特凡尼希娜表示,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已暗示不想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等远程武器,但双方的采购谈判仍在“积极”进行中。 这场围绕“战斧”导弹的外交博弈,俨然成了一场微妙的心理战。一边是乌克兰大使斯特凡尼希娜微笑着对媒体描述“相当乐观”的谈判进程,另一边是特朗普总统干脆地表示“目前不考虑”。这种矛盾的画面让人不禁好奇,谈判桌上究竟在进行着怎样的较量。 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乌克兰的谈判策略相当精明。斯特凡尼希娜公开强调“不仅关于战斧,还包括各种其他远程和短程导弹”,这无异于在向美国展示一个更广阔的军购蓝图。乌克兰正在努力拓宽可用资金,希望从美国获得更多军事装备,这种经济上的考量或许能打动重视“交易”的特朗普政府。 特朗普的态度却显得耐人寻味。他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战斧导弹只有在美国发射时才能发挥作用,而美国不会这么做”。这话背后藏着怎样的潜台词?是对乌克兰能力的不信任,还是担心战事升级?前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的分析更为直接,他认为特朗普觉得“现任基辅政府不稳定”,无法被信任来负责任地使用这些强大武器。 俄罗斯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这场谈判上空。克里姆林宫早已明确警告,如果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莫斯科将采取“相应措施”回应。普京总统本人更是严厉告诫,这类举动将被视为“一个全新的、质量不同的升级阶段”。这些言论不只是外交辞令,更是清晰的红线标记。 回溯到两个多月前,斯特凡尼希娜被任命为驻美大使时,她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缓和与特朗普的紧张关系”。这位曾负责推动乌克兰与欧洲一体化的律师,如今面对着外交生涯中最棘手的挑战。她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对乌克兰来说,这无疑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 战场上的残酷现实正不断催促着外交进程。斯特凡尼希娜提到俄罗斯近几周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反复袭击,强调“我们正在努力为乌克兰提供更多的防空能力”。她那句“我们能熬过这个冬天,也能再熬过一个冬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么做就是对的”,透露出乌克兰面临的巨大压力。 战争的天平不会自动平衡,它往往倾向于能够打击更远目标的一方。泽连斯基近期极力推动采购战斧及其他远程导弹,目的很明确——要“能够打击俄罗斯纵深目标”。这种能力可能改变战场态势,也让美国的决策更加谨慎。 在这场复杂棋局中,特朗普对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实施制裁的举动,又给美俄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这些看似矛盾的信号背后,或许隐藏着美国更宏大的战略考量。 武器转让从来不只是单纯的军事交易,它牵扯着国际政治、地缘平衡与战略信任。乌克兰渴望获得更先进的武器来扭转战局,美国则需权衡直接卷入冲突的风险。当斯特凡尼希娜描述谈判“积极”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外交辞令,更是一个处于战争中的国家争取生存机会的坚定决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