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俄罗斯才打明白:原来击溃敌人基本上没用,还得学中国的歼灭战!   麻烦

当永安 2025-11-10 15:15:59

打了3年,俄罗斯才打明白:原来击溃敌人基本上没用,还得学中国的歼灭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开始很多人都想着“速决”。从2022年那会儿起,俄罗斯显然也寄希望于用高强度攻击撬动战略决断把对方重要点一锤子敲烂,政治就会被迫就范。 现实是近代战争里,尤其是现代高技术和高度动员下的冲突,单凭一两次重击不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抵抗意志和再作战能力。 乌克兰靠着分散的指挥、灵活的补给、外援与民众动员,不断把局部失败转化为长期抵抗的资本。于是战场从“谁先打一辆坦克”变成了“谁能把对方的活力彻底砍掉”。 那什么才是“把活力砍掉”?学军事书的人会说摧毁敌方有生力量与组织再生的能力。通俗点就是别只管打伤,要把能组织、补充、指挥、修复的东西也一起干掉。 要做到这一点,光靠传统炮兵和人海战术不行,必须三样东西合在一锅端:精确情报、联合作战与纵深打击,再加上系统性切断后勤和外援。 先聊情报。没有好的情报,你的火力再猛也是盲打。现代战场是信息战、情报战、反情报战同时上演的戏剧。对敌方指挥网络、弹药库、维修阵地、补给线的精准掌握,是实现毁灭性打击的前提。 俄军在几次大动作中发现,对方的补给点、轮换节点、后勤仓库往往分散隐藏,但正是这些“小点”支撑着长期战斗。 如果你能把这些“小点”的位置和规律搞清楚,就能用远程火力去摧毁“再生链条”,让对方一次次的补天计划彻底破产。 再聊联合作战与纵深打击的必要性。单兵突击、孤立的攻坚,打掉一个阵地对方还能在后方拧出两拨人来顶上。 要想把对方“打消失”,就得把空天、电子战、炮兵、特种部队、网络攻击等一股脑儿串起来,使敌方的感知、指挥、补给同时瘫痪。 中国的歼灭战思想强调的是通过纵深、包围、逐层消耗把敌方战斗力消灭在一个作战空间里,不是把对方折磨到想投降,而是让他真的没办法再组织有效反击。 切断后勤与外部援助,更像是一场“长跑里的断粮战”。现代战争的弹药、零件、燃料、情报支援往往来自多个渠道。 只要一条补给线没有被断,战局就有翻盘的余地。俄乌战争里,双方都试图攻击对方的后勤节点、港口、铁路和桥梁。 但真正能对抗住的,还是那种系统性的、持续的纵深打击,把敌方整个补给系统的恢复能力打垮,而不是暂时性地打坏一条铁路。 要实现这一点,需要精准制导武器、电子干扰、情报持续跟踪,以及在政治上阻断外援的管道。 不过,别以为学会了“歼灭”就能高枕无忧。追求彻底摧毁对方的同时,政治和道德代价也会成倍上升。 纵深打击、切断供应、摧毁后方,很容易对平民生活造成灾难性影响,国际舆论和制裁也会随之而来。 俄罗斯在实践中算了一笔账,要不要把“最后一根稻草”拔掉?代价是多少?短期军事收益和长期政治成本必须天平上称一称。 有时候,军事实力的彻底压倒会换来国际孤立、经济封锁与长期的国家修复成本。换句话说,能把人彻底打消失的能力,是把握战争终结权的钥匙,但拿下钥匙后还得选择要不要开那扇门。 所以,俄罗斯在三年里并非完全没有进步,而是逐步把重点从“攻城略地”转向“系统性压制对手的再生能力”。 他们开始更多地重视情报融合、火力配合与后勤打击,同时也在学习如何调整兵力投放以避免被对手用小规模机动反复消耗。 但学习的过程疼,代价也大,人员损耗、资源透支、国际孤立都摆在那儿。学到东西不代表立刻能把它用好,组织协调、后勤保障与技术配合,每一样都是耗时耗力的改革工程。 解决问题不能只盯着表象的“输赢”,要想从根本上治好一个病,就得把病灶连根拔掉。无论是企业竞争、社会治理,还是国家冲突,单靠“打垮一波”往往只是暂时安慰剂。能产生决定性效果的,是那种系统性的、针对性的、把复原能力一并考虑进去的策略。 打赢一场战斗很难,但要把一场战争真正结束更难;结束战争的关键不是把对手打得多痛,而是把他再起的路堵死。 俄罗斯用了三年时间学会这个课,但学习的过程说明了残酷,战场上的错误没有退款单,学到的教训很贵。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观察和反思这些教训,比盲目模仿更重要,要学精神,别学所有细节;要把技术、组织和政治的复杂性都考虑进去,而不是春风得意地以为找到“万能钥匙”。

0 阅读:0
当永安

当永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