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当年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不分家的话,将是一个国土400万平方,人口近20亿的超级巨无霸国家。但其实不必去感激英国人,毕竟从古到今,印度就没啥统一的国家可言,那又何来的分裂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地理和历史背景。印度次大陆这块地,光地形就够折腾人的了,北面有喜马拉雅、东北有山地和河谷,西边干旱,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东西南北各种地理差异明显。 你想统一这么大一块地,靠一两次短期征服?难。 再加上各种民族和语言,北印讲印地语,南印有泰米尔、泰卢固、卡纳达、马拉雅拉姆,甚至一座城市里你听到的语言就有三四种,文化差异也是天差地别。 历史上,印度的统一从来都是昙花一现。孔雀王朝可以说是第一个尝试从北到南实现统一的朝代,但你以为他们一直统一吗? 短短几十年就结束了。接着是笈多王朝,文化和艺术辉煌得不要不要的,但政治统一也是局限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南边王国自成一派。 再后来,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各自打得风风火火,可统一的时间都很有限,而且政权更迭频繁,中央集权力不稳定。 也就是说,印度人更擅长文化上的融合,比如宗教、哲学、语言上的互通,而不是政治上的整合和长期统一。 说到宗教和民族,这也是印度长期分裂的根本因素之一。 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佛教各种宗教并存,尤其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从德里苏丹国到莫卧儿帝国,再到英属印度时期,都一直存在。 再加上不同地区有自己的土著文化和王国体系,本地势力一旦强大,根本不会完全听中央的。简单说,印度内部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拼图,每块都不太愿意让步。 英国人在印度的作用,其实更多是加速了这个分裂,而不是创造了它。 英国人来了之后,利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把印度各地王国、宗教势力、语言集团分开管理,搞了个行政上的便利,同时挑拨关系,给后来的印巴分治埋下伏笔。 但你要明白,如果没有印度自身的宗教、文化和地方势力长期分裂,英国想挑拨也挑不出什么大动静。换句话说,英国只是点火的人,火本身早就在干柴堆里。 再看看印巴分治本身。1947年,当英印谈独立的时候,印度内部的矛盾已经积累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穆斯林联盟要求建立巴基斯坦,印度国大党坚持统一印度。你可以说这是英国留下的问题,但更深层原因是印度内部的宗教、民族和政治矛盾长期累积的结果。 如果印度内部能有真正的共识,分裂也不会那么激烈。历史上,印度本地的教派冲突、北南语言和文化差异、各地王国的地方主义早就让“统一”成了很难实现的幻想。 有趣的是,即便是在今天,印度也依然表现出多元和分裂的特点。各邦有很大的自治权,北印和南印、东部和西部的经济、文化差异巨大,政治斗争也从未停止。 你看印度议会的新闻,基本上每天都是各党派为了地方利益和宗教问题掰手腕。即便是全国范围的政策推行,也要考虑各地的语言、宗教、历史背景,这种碎片化治理,说明了“长期统一”在印度本质上就是个难题。 从宏观上看,如果当年真的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硬拉在一起,理论上人口和面积都够吓人的。 可问题是,你拉在一起之后,内部矛盾和地方主义会把国家搞成一个永远无法真正集中统一的“大杂烩”。 甚至可能,早早就爆发内战、分裂运动,和今天的印巴关系比起来,历史可能更加惨烈。换句话说,这个“超级巨无霸国家”的美好想象,其实建立在一个不现实的前提上。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印度内部的多样性和分裂会不会有坏处?当然有,但也正是这种多样性,造就了印度文化和艺术的丰富性,也让印度在面对外来压力时有一定的韧性。 所以,别光想着感激英国或者惋惜历史的遗憾,真正需要理解的是:印度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分化、文化多元、内部矛盾复杂的国家。 所谓“如果当年不分家”,更多是一种美化的历史假设,而不是现实可能。认识历史本身的复杂性,比去浪漫化什么“超级巨无霸国家”更有意义。 印度的分裂不是英国人的鬼点子,更多是历史、文化、宗教、民族多重因素的累积结果。你要真硬拉在一起,可能就是纸老虎,看起来很吓人,实际上随时可能散架。 理解这一点,你对印度历史和现实就不会再单纯用“英帝国害人”或者“可惜啊”来评价了,而是能看到一个复杂、多元、永远在自我调试的印度次大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