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边出了新规,东方大国的卫星服务不让用了,说是安全优先,外方卫星统一去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递材料,牌面摊开,谁能上天谁得下来,广播公司之前靠中国卫星的那一批,给了时间到明年三月,之后要彻底换轨。 印度这场卫星服务的 “筛选大戏”,主角无疑是 2020 年跟着太空商业化改革冒出来的印度国家太空促进和授权中心,这个成立刚五年的机构,如今倒真把自己当成了拿捏外方卫星生死的 “判官”,一手 “安全优先” 的牌子举得高高的,可底下藏着的筛子,孔眼明显对着不同方向,偏心偏得连掩饰都懒得做。 按照新规,所有外方卫星都得捧着材料上门递申请,表面看一视同仁,实际操作里却是冰火两重天。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材料递上去一路绿灯,连问都没多问几句就给了准入许可; 星链更有意思,2022 年还因为无许可预售被印度监管部门勒令退钱,闹得挺难看,可到了 2025 年,照样顺顺当当地拿到了运营门票,马斯克甚至特意在社交平台上炫耀这事儿,仿佛之前的不快从没发生过; 一网公司就更轻松了,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在印度站稳了脚跟,眼看着就要铺开服务。唯独东方大国的企业,材料递上去就石沉大海,好不容易等来消息,要么是直接驳回,个别运气 “好” 的也只给续到明年三月,等于给判了个 “缓期执行”。 中方企业在印度的授权合作伙伴负责人倒了苦水,说过去几个月跟 IN-SPACe 谈了一轮又一轮,对方都承认中方企业在印度踏踏实实干了 33 年,从早期卫星通信信号覆盖到后来的广播传输,没出过半点儿岔子,所有信号上行链路都经过印度内政部层层审批,半点儿违规记录都没有,可就是不给长期授权,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拿不出来。 更讽刺的是,印度广播公司早就开始动起来了,Zee 这样的行业大户九月就已经把服务从中国卫星上迁移走,Jiostar 也在赶着找替代方案,毕竟明年三月的大限一到,就只能彻底换轨。 这事儿说穿了,哪里是什么 “安全优先”,分明是把太空服务当成了地缘政治的筹码,还顺便给本土产业搭个梯子。印度自己算过一笔账,太空经济这块蛋糕得赶紧抢,现在全球太空经济规模四千多亿美元,印度只占 80 亿美元,连 2% 都不到,可他们心气高,定下目标 2033 年要冲到 440 亿美元,全球份额占到 8%,再过十几年还要摸到 15%,而通信和广播业务正是这块蛋糕里最肥的部分,怎么可能让已经扎根 33 年的中方企业继续分走。 更何况,背后还有美印之间的默契。自从 2022 年美印启动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太空就是重点合作领域,美国不仅更新了导弹技术控制制度的出口政策,给印度商业太空合作开绿灯,还拉着 ISRO 搞联合卫星研发,连 NASA 都跟印度联手拍全球地图。 这种时候,印度自然要给美国企业行方便,星链能顺利获批,说白了就是这场合作里的 “投名状”。反观东方大国,在印度眼里成了 “战略对手”,所谓 “数据泄露风险”“服务中断隐患” 都是说辞,真正的目的是借着 “去风险” 的由头搞对华 “脱钩”,这跟印度在其他高科技领域的操作如出一辙。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那点 “小心思”,一边喊着 “数字主权”“降低外部依赖”,一边把欧美卫星请进门,说白了就是挑着 “依赖” 的对象。以前是没办法,印度自己的卫星能力跟不上,GSAT 系列卫星容量有限,覆盖范围也不足,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卫星和欧美卫星抢占市场。 现在借着商业化改革的由头,把 IN-SPACe 推到台前当 “判官”,先把中国卫星踢出去,给本土的新航天印度有限公司腾地方,再用市场换欧美的技术和合作,算盘打得噼啪响。 可这如意算盘能不能成还两说。中方企业 33 年的服务不是白做的,技术成熟且性价比高,不少中小广播公司早就习惯了这种稳定服务,换成欧美卫星,成本至少得涨三成,星链那套设备和服务费本就不便宜,最后这笔账还得算在印度用户头上。 更尴尬的是,印度本土卫星短期内根本接不住这么大的缺口,ISRO 自己的研发进度都赶不上,NSIL 刚从 “供给驱动” 转成 “需求驱动”,连像样的商业化服务经验都没有,到时候很可能出现 “赶走了旧伙伴,新伙伴坐地起价,自己人接不住” 的窘境。 这场 “筛选大戏” 演到最后,恐怕是 IN-SPACe 赚了权力感,欧美企业赚了市场,印度本土企业得了政策庇护,唯独那些依赖卫星服务的广播公司和普通用户要买单,至于他们嘴里喊的 “安全”,不过是用来掩人耳目的幌子罢了。 毕竟要是真讲安全,2022 年违规预售的星链早就该被拉进黑名单,哪有翻身获批的道理,这双重标准玩得如此直白,也算是把 “选择性安全” 的底色暴露得明明白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