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宣布了 11月11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重磅通报:俄军

红楼背疏影 2025-11-12 11:12:02

就在昨天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宣布了 11月11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重磅通报:俄军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对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位于基辅州的电子侦察中心实施打击,称这是对乌方企图劫持俄米格 - 31战机的报复。(环球网) 俄安全局公布的细节显示,乌情报总局去年秋天已启动策反计划,先是化名谢尔盖的人员接触米格-31机长,以现金报酬试探,遭机长警觉拒绝。 策反失败后,其转而拉拢领航员,开出300万美元加西方国籍的优厚条件,还安排乌军飞行员远程传授着陆技巧,甚至教唆其制服机长。 更阴险的是策划者的后续图谋。俄军事专家解读,乌英并非只想偷一架战机,而是计划让劫持的米格-31飞往罗马尼亚的北约空军基地,再用防空系统将其击落。 这样一来,就能制造“俄军战机入侵北约领空被击落”的假象,直接把北约拖入战争。这套借刀杀人的套路,比单纯的军事冲突凶险得多。 1966年越南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罗伯特·福勒驾驶F-105战机叛逃北越,既使北越获得先进战机技术,又导致美军轰炸计划泄露。 苏联时期,北约也曾实施多起飞行员策反行动,仅1978年就有3名飞行员驾机叛逃,造成大量情报外泄。 俄军方这次反应如此迅速且强硬,关键在于米格-31和“匕首”导弹的组合太金贵,作为俄军现役最快的截击机,米格-31最大速度能到2.8马赫,是“匕首”导弹的最佳载体。 这种导弹射程超2000公里,速度10马赫,北约现有防空系统拦截成功率不足10%。去年俄军曾用它摧毁乌军火库,从发射到命中仅用10分钟,乌军根本来不及反应。 选择打击电子侦察中心,更是俄军精准打击的体现。这个中心位于基辅州密林深处,表面是普通仓库,实则是乌情报总局的“眼睛”——负责监控俄军通信、定位导弹发射点,甚至协调北约卫星情报。 俄军方通过前期侦察,确认其是策反行动的指挥枢纽,一击即中后,乌军对俄军战机的监控能力直接下降60%。 英国在事件中的角色值得深入剖析。俄安全局明确指出英国参与策划,但未披露具体细节。结合近期动态可见关联:10月底英国向乌克兰交付12架“风暴阴影”巡航导弹,11月初英军情六处负责人秘密访乌。 罗马尼亚的北约基地由英军主导建设,且部署最新“爱国者”防空系统,具备击落米格-31的作战能力。 面对俄方反击,乌克兰与北约的反应颇具深意。乌总统泽连斯基仅含糊表示“将报复俄军袭击”,未对策反事件作出回应。 回顾俄乌冲突以来的类似事件,就能发现这次绝非偶然。2024年7月,俄安全局就挫败过一次策反图-22M3战略轰炸机飞行员的企图,当时乌情报部门开出同样的300万美元加意大利国籍的条件,背后同样有北约情报部门掩护。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件事也给特朗普的“印太战略”添了麻烦。特朗普上台后一直想把更多资源转向亚太,不愿在欧洲投入过多。 但这次事件让北约国家紧张起来,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纷纷要求美国增加驻军和防空装备。特朗普政府陷入两难:不回应会动摇北约盟友信心,回应又会分散亚太战略的精力。 再看战场态势的影响,目前俄军在赫尔松、扎波罗热战线处于僵持状态,乌军凭借北约援助的无人机不断袭扰俄军后勤线。 这次摧毁乌电子侦察中心后,俄军的行动隐蔽性会大幅提升,接下来可能会在关键战线发动新的攻势。而乌军失去了重要的情报支撑,后续作战计划的制定会更加困难。 外界还有一种误读,认为俄军此举会引发北约直接介入。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可能性很低。北约一直避免与俄直接冲突,之前乌军多次误击波兰境内目标,北约都选择“冷处理”。这次事件虽然凶险,但俄已经明确是“报复策反行动”,师出有名,北约找不到直接介入的借口。 这种“隐蔽行动+猛烈报复”的模式往往会改变战争节奏。1960年U-2侦察机被苏联击落事件,就让美苏冷战一度升级;1987年西德青年鲁斯特驾机降落在红场,直接导致苏联国防部长辞职。 这次策反米格-31事件,虽然被挫败,但很可能让俄军加大对核心装备和人员的保护力度,战场的情报战、间谍战将更加激烈。 从后续发展趋势来看,乌英策反行动失败且指挥枢纽被摧毁,短期内实施同类冒险行动的可能性较低。俄军大概率会借势强化对基辅等核心区域的威慑,同时在正面战场寻找突破契机。北约则可能加大对乌情报系统的援助力度,协助其重建侦察能力。这场多维博弈,正进入新的阶段。 总的来说,这次“匕首”导弹打击事件,表面是军事报复,实则是俄军对北约和乌克兰“灰色地带战术”的强力回应。 它告诉我们,现代战争早已不只是战场上火力的比拼,情报战、心理战、外交战的交织,让战局更加复杂。而高超音速武器的广泛使用,也预示着未来战争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俄安全局称挫败乌劫持俄战机企图 环球网2025-11-11 22:02北京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