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专家:ASML深入研究中国企业后发现,实际情况比他们想的糟糕 说起半导体这行当,谁都绕不开ASML这家公司,它那光刻机基本上就是芯片制造的命根子。荷兰记者马克·希金克,花了好几年时间钻研ASML的内幕,写出那本《焦点:ASML之道》,里面直戳要害。他最近在台北的活动上聊起中美贸易摩擦,顺带提了ASML对华出口管制的事儿。结果呢,ASML自己派人去中国本土企业转了一圈,发现实际情况远超他们的预判,这下子可把他们给整蒙了。本来以为管制能卡住脖子,谁知中国企业绕道走后端工艺,硬是搞出不少实打实的进展。这事儿听着就接地气,全球供应链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地缘政治一搅和,大家都得重新盘算账本。 ASML这几年在中国市场的日子,说不上风光无限,但也绝对不是一潭死水。2024年,中国买了他们89.2亿欧元的设备,占总销量的四分之一强,这数字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问题是,高端的EUV光刻机从2019年起就被美荷政府卡死,原因很简单,美国那边觉得这玩意儿太敏感,落谁手里都得盯紧。ASML高层起初还乐观,以为DUV设备还能卖点,维持点关系。可他们派团队去实地调研后,才发现中国企业没闲着。那些本土厂商,绕过前端光刻,直奔后端工艺发力,比如刻蚀、沉积和清洗这些环节,本来是ASML生态链的弱项,现在倒成了中国企业的突破口。中微半导体在介质刻蚀上已经站稳脚跟,北方华创的物理气相沉积设备也开始批量出货,盛美在晶圆清洗领域更是直接进了头部晶圆厂的产线。这些进展不是纸上谈兵,2024年到2025年,投资砸进去上千亿,产线从上海张江到北京中关村,全都热火朝天。ASML的报告里写得清楚,中国半导体在主流节点上保持健康增长,这让他们的“去风险”计划听着有点尴尬——本来想分散供应链,结果对手的韧性超出了预期。 ASML的麻烦,说白了就是夹在中美之间,进退两难。美国从2018年就开始施压,国务院和国防部轮番上阵,荷兰政府也跟着收紧出口许可。2019年那场普罗德赖夫工厂的火,烧掉的不仅是设备,还有ASML对华交付的最后一线希望。中芯国际的1.2亿美元订单,就这么黄了。希金克在书里提过,这事儿背后是地缘政治的影子,美国不光管设备,还管技术路径。ASML作为EUV联盟的核心成员,资本和技术都脱不开美方影响,它想单干都难。2024年,荷兰政府续签了DUV出口许可,但条件越来越苛刻,只准卖老款,不碰高端。结果呢,中国企业没坐以待毙,转头就把资源倾斜到后道工序。传统EUV路线下,后端只占三成投资,现在翻倍到八成以上。这变化听着就现实,钱砸在薄膜沉积和离子注入上,成本高是高,但换来的是自主链条的雏形。ASML的销售团队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里承认,中国业务占比还会降,但整体市场没崩,这说明管制牌打得有点虚——短期卡脖子,长远推对手上台阶。 你看英伟达的黄仁勋就说过,停卖产品等于帮对手练级。中国半导体这几年,资本和人才集聚速度快得惊人。2024年投资逆势涨了53%,本土设备市占率破25%。这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工程应对。ASML的现任CEO克里斯托夫·富凯在投资者会上直言,外部限制加速了中国投入,他预测本土公司会成最大对手。希金克的观察也差不多,他说中国企业大约十年就能追平ASML当前水平。这话听着接地气,不吹不黑,就事论事。想想看,ASML的EUV光源还得靠美国供应商,供应链备份建了那么多节点,到头来还是在既有框架里求生。2025年上半年,他们Q3营收75亿欧元,中国贡献42%,但明年预计滑到20%。这下滑不是市场自然调整,是管制叠加的结果。可中国那边,DUV多重曝光已经量产7纳米,裕量生光学设备也瞄准2027年出货。ASML的调研团队去转悠后,带回的不是好消息,而是提醒:实际情况比想的糟糕多了,对手没趴下,反而站得更稳。 中国半导体这路子,走得挺有章法。失去EUV后,没硬扛前端,而是深挖后端潜力。这思路听着就务实,成本高点150亿刀,但换来完整闭环。2024年到2025年,中微的刻蚀机进了逻辑厂产线,北方华创的沉积系统出口东南亚,盛美KrF轨道设备首台落地。这些企业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封锁空档里长出来的。国际巨头一退,给了本土厂商试错空间,迭代速度快得让ASML都跟不上。希金克在台北访谈里点出,制裁不光没灭火,还添了把柴。中国工程师攻坚的动力,就从这儿来。2025年全球半导体展望里,德勤预测行业全年销6200亿刀,中国份额稳中有升。这数据不是空穴来风,是基于产线投产和订单回流的实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