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了、炸了、真的又炸了! 超近距离记录, 肉眼可见的震撼爆炸场面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爆炸冲击波。 俄军一枚FAB-3000UMPK航空炸弹直接砸向乌军第38海军陆战旅第1营的防御据点。 这枚3吨重的巨型弹药不是普通航弹,它的原型是前苏联卡赞炸弹工厂批量生产的经典型号,现在俄罗斯图拉仪器制造设计局给它装了UMPK滑翔套件,一下子变成既能远程打击又有精确制导能力的战场狠角色。 俄军苏-34多用途战斗轰炸机从克里米亚半岛的基地起飞,这型战机航程能到4000千米,最大载重量有8吨,刚好适合挂载这种重型航弹。 战机全程飞在10000到12000米的高空,离目标还有大约70公里时就把炸弹投了下去,这个距离完全避开了乌军中近程防空系统能拦截的范围。 UMPK套件的折叠弹翼刚脱离弹舱就立刻展开,尾部的控制舵机靠着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的数据不断调整飞行轨迹,最后把打击误差控制在10到20米之间。 炸弹碰到地面的瞬间,1360千克TNT炸药就炸了,中心区域产生的超高压直接把据点里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砸得粉碎。 以爆炸点为中心80米范围内,所有生命都会瞬间消失,完全是致死区;150米外的乌军士兵就算没直接暴露在爆炸里,内脏也会被剧烈震动撕裂,要么就是严重烧伤,受伤的概率能到90%。 爆炸还炸出8万个钢制碎片,这些碎片以超音速飞散,300米外都能穿透标准防弹衣,同时产生的强震会震碎周围建筑的玻璃,甚至把人的耳膜震破。 这种3吨级的超级炸弹,只要落地,方圆500米内根本不会有活物,之前俄军在康斯坦丁诺夫卡打乌军突击旅驻地时,同款炸弹就已经显过这种破坏力。 这次打击不是单独的行动,而是俄军“红军城-米尔诺格勒”攻势里的关键一步。俄军之前已经打下了被称为“顿涅茨克大门”的红军城,接着就转头南下,和红利曼方向的部队合在一起形成包围圈,把米尔诺格勒的一千多名乌军困在里面,让他们没了战略退路。 乌军第38海军陆战旅第1营的这个防御据点是包围圈上的关键支撑点,负责挡住俄军南下的路,他们的工事用多层混凝土加固,还修了地下掩体来防常规炮火。但FAB-3000UMPK的爆炸能量能穿透好几米厚的防护层,就算人躲在地下掩体里,也基本没可能活下来。 乌军在米尔诺格勒的日子早就不好过了,后勤补给线被俄军无人机盯着,还布满地雷,几乎全断了,只有天气不好的时候才能勉强送点物资过去。 守军和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弱,之前SOU特种部队好几次想突围,都被俄军的空地火力拦了下来,11月7号的时候,甚至有一整支分队被同款炸弹炸平在废弃大楼里。 这次据点被炸后,乌军的防线出了个大缺口,周围阵地上的士兵没了侧翼掩护,士气一下垮了不少。 俄军这时候用FAB-3000UMPK,是有明确战术考虑的。这款升级后的弹药成本才5万美元,却能打出和短程导弹差不多的效果。 UMPK-P改进型套件已经把射程提到了165公里,再加上0.9马赫的飞行速度和不容易被探测到的特点,乌军现有的防空系统根本拦不住。 俄军在城市作战里用“旋转木马”战术,把炮火打击、无人机攻击和滑翔炸弹空投换着来,用绝对优势的火力打垮乌军的抵抗意志,这种打法之前在巴赫穆特、阿夫迪夫卡战役里已经用过好几次,都管用。 乌克兰高层之前在撤不撤退的问题上一直拿不定主意,又犯了之前因为犹豫决策导致大损失的老毛病。 红军城丢了之后,米尔诺格勒成了乌军在西顿巴斯地区最后一道屏障,要是这地方彻底丢了,乌克兰就会失去顿涅茨克州剩下大约10%的控制区。 这次FAB-3000UMPK的精准打击,不光把乌军的实体防线打没了,还在心理上让守军更绝望,进一步压缩了基辅方面能选的战略方案。 这枚炸弹让战场形势变了不少,俄军借着据点失守的机会,加快收紧包围圈,南线部队已经开始往米尔诺格勒市区里渗透。乌军指挥部虽然还下令坚守,但前线士兵已经没多少抵抗的心思,有些动员来的士兵甚至开始考虑投降。 FAB-3000UMPK接着用下去,正在慢慢打垮乌军在乌东地区的防御体系,也让外界清楚看到俄军靠低成本弹药占战场优势的思路。这种把老武器通过模块化升级变好用的办法,正在实实在在影响着这场冲突的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