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集体懵了! 美军侦察机在南海转悠时,迎面而来的中国战机总不是传说中的隐身杀手,而是看起来有点年头的家伙?这背后藏着啥猫腻?难道中国空军藏着掖着,不舍得亮出王牌? 其实美军飞行员在南海撞见的“老机型”,压根不是中国空军凑数的装备,而是藏着精打细算的博弈智慧。 歼-20这类隐身战机确实强悍,但每小时飞行成本高达13万元,加上隐身涂层维护、精密电子设备检修等费用,用来对付天天来转悠的侦察机,纯属高射炮打蚊子。 而主力拦截机型歼-11系列,换装涡扇-10发动机后,每小时成本仅为歼-16的三分之一,单次拦截花费不到3万美元。 反观美军P-8A反潜机,每次近距离对峙都会额外损耗机体,单次任务成本增加15万美元,中国等于是用白菜价消耗着美军的黄金装备。 这些老机型早就是新瓶装新酒。歼-11升级到歼-11BG后,换装了拥有1500余个收发组件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200公里,还能挂载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推重比提升至8.8,作战半径达1500公里,性能远超原版苏-27。 就连更老的歼-8F,也能挂载射程超100公里的霹雳-12改进型导弹,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超视距作战能力,2.2马赫的速度对付侦察机绰绰有余。 2023年10月,一架歼-11BSH在南海距美军B-52H轰炸机不到3米处近距离飞行,直接迫使美机撤离,这样的威慑力远比隐身信号更直接。 这些机型还是天生的消耗战利器。中国空军歼-11系列总量已突破400架,是歼-20数量的两倍多,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轮换巡逻。 美军每年在南海执行上百次侦察任务,每次遭遇歼-11的贴身护送,机体都会受湍流冲击,一年累计损耗飞行寿命超3000小时,相当于报废10架造价1.8亿美元的P-8A。 而中国派出去的不少是机体寿命接近末期的歼-11A/B,既发挥了剩余价值,又让美军陷入“越侦察越损耗”的循环。 从大国博弈来看,用老机型执行日常拦截是“斗而不破”的稳妥选择。南海局势敏感,若每次出动歼-20,容易被美军解读为挑衅,而歼-11这类机型既有足够威慑力,又不会传递过度强硬的信号。 2022年12月,歼-11BSH在南海距美军RC-135侦察机仅6米处切入航线,迫使对方规避,事后中方拿出清晰证据,让美军“不安全拦截”的指控不攻自破。 更重要的是,大量歼-11的雷达信号能干扰美军侦察系统,掩护歼-20的真实部署,形成“看得见的防线”保护“看不见的王牌”。 美军懵就懵在只看机型年限,没看透背后的战略考量。歼-20、歼-35是打破战场平衡的关键力量,没必要浪费在日常巡逻上。 而升级后的歼-11系列,凭借数量、成本优势,实现“消耗对手、保护自己”的双重目标,主导了70%以上的高风险拦截任务。 战场胜负从不由装备新旧决定,而是看能否拿捏对手软肋、算清博弈账本。在南海这片家门口的海域,中国用升级老机型的智慧,让每一次挑衅都得不偿失,这正是美军始终看不懂的东方博弈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