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

未央细说 2025-11-13 18:13:06

"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这个日企便是铃木,曾几何时,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上世纪90年代,奥拓以“国民神车”之姿横扫街头,凭借3万多元的亲民价格、每公里2毛钱的超低油耗,成为无数中国家庭的第一辆汽车;后续推出的雨燕、天语SX4等车型,更是凭借皮实耐造的特质,巅峰时期年销量突破22万辆,占据中国小型车市场近15%的份额。   但盛极而衰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2010年后,中国汽车市场迎来结构性剧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代步工具”,转而追求更大空间、更丰富配置的车型,SUV销量占比从2012年的18%飙升至2018年的42%,新能源汽车也借着政策东风开始崛起,本土品牌比亚迪、吉利迅速跟进,以高性价比的SUV和新能源车型抢占市场。   而铃木却陷入了致命的固执——前掌舵人铃木修始终坚信“小型车才是未来”,拒绝投入研发大型车、SUV和新能源技术,其产品线长期停滞不前,2018年在售车型仍以老旧的奥拓、雨燕为主,配置上缺乏倒车影像、车身稳定系统等基础功能,空间表现更是被同价位竞品全面碾压。   雪上加霜的是,铃木还曝出排放数据造假丑闻,涉及近20万辆车型,却未及时给出诚恳回应,彻底消耗了中国消费者的信任,2018年,铃木在中国销量暴跌至1.7万辆,相比巅峰时期下滑92%,经销商集体退网,最终只能黯然离场。   退出中国后,铃木将全部赌注押在了印度市场,而这里竟成了它的“救赎之地”,2024年数据显示,铃木在印度市场销量达179万辆,占据42%的市场份额,相当于每卖出4辆汽车就有1辆是铃木。   当地明星车型起售价仅3.1万元人民币,完美契合印度人均收入较低、道路狭窄的市场需求,加一次油能跑500公里,保养一次仅需41元,成为印度工薪阶层的首选,为巩固优势,铃木在印度布局6座工厂,零部件本地化率高达95%,比丰田、本田成本低15%,2024年仅凭印度市场就实现营收2588亿人民币,净利润243亿人民币,比退出中国前的全球利润还高出3倍。   在日本本土市场,铃木也凭借Kcar车型逆势增长,2024年销量达72.18万辆,同比增长10.9%,Spacia、Hustler等车型稳居细分市场榜首,全球总销量突破324万辆,同比增长5.7%。从财务数据看,铃木似乎打赢了一场“退赛逆袭战”。   但表面的风光背后,危机正在悄然酝酿,而根源仍是它六年前的老毛病——固执己见、不愿顺应市场变化,如今的印度市场,正重蹈中国当年的转型覆辙:随着经济发展,印度消费者购买力持续提升,2024年SUV和跨界车型占比已突破5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从2018年的0.5%飙升至8%。   尽管铃木紧急推出Fronx小型SUV,上市3个月订单破10万辆,但核心产品线仍集中在A00级小型车,占比高达60%,在新能源领域更是动作迟缓,反观竞争对手,塔塔汽车凭借新能源车型占据印度电动车市场40%份额,现代、起亚加速导入中大型SUV,铃木的市场份额已从2018年的49%降至2024年的42%,下滑趋势明显。   更值得玩味的是,铃木错失的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新赛道”,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700万辆,占全球60%以上份额,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凭借技术优势横扫市场,即便是丰田、本田也纷纷放下身段,推出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新能源车型和大型SUV。   而铃木退出后,长安汽车接手长安铃木工厂,调整产品结构推出CS系列SUV,年销量迅速回升至15万辆以上,反观铃木,即便在印度赚得盆满钵满,也错失了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的万亿级红利。   六年过去,铃木没有倒闭,反而在印度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这似乎让当年的“狠话”有了底气,但它的成功,更多是踩中了印度市场的阶段性需求红利,而非战略远见。   当印度市场也开始向大型化、电动化转型,铃木的“老毛病”是否会再次引发危机?它当年放弃的中国市场,早已成长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中心,这份错失的遗憾,又是否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致命短板?   你觉得铃木当年的“不低头”是明智之举吗?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浪潮中,它的小型车战略还能撑多久?评论区聊聊呗!

0 阅读:0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