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清泉是上海大学的高材生,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还保送到德国陆军大学深造,是一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13 23:54:30

邱清泉是上海大学的高材生,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还保送到德国陆军大学深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他能文善武,文质彬彬,是一名儒将。可是,在南京保卫战时,他目睹了日军的残暴后,凡事在与日军对阵时,都会像疯子一样不怕死,猛打猛冲,得到了“邱疯子”的外号。 陈官庄的夜里,炮火一阵接一阵,戏台上还在唱《贵妃醉酒》。 地图桌前,邱清泉攥着酒杯,盯着被红色包住的一小块蓝,嘴里反复一句话:“真正崩溃了。”这位四十多岁的兵团司令,在外人嘴里一直叫“邱疯子”。 早年看他,一点不疯。一九零二年,他生在浙江温州蒲州。 家里咬牙送他进上海大学社会系,课堂上,于右任讲国事,他听得入迷,认定国民党才是“正统”。 他信卦,专门算过一卦,说“运势向南,有贵人相助”,就顺势南下,写信给父亲立下“壮士手中三尺剑,雄图胸里十万兵”那句狠话。 南下广州,他考进黄埔军校第二期,操场上沙土扑面,他把枪法、战术一条条练熟。 分裂时,他被关在禁闭室十多天,怎么规劝都不改口,最后设法逃到南京,再投蒋介石,一直拖到一九三四年才迎来转机,被选派去德国深造。 柏林陆军大学看着光鲜,对外国留学生却不怎么上心,讲义常常缺页漏段。邱清泉发现不对,挨个去借、去抄,把全套讲义拼齐,连夜打字锁好。 别人觉得他太较真,他自己倒像着了迷。 那几年,他啃巴尔克、老毛奇、克劳塞维茨,琢磨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又盯着古德里安的装甲战术看,还说过“世界再打一次大战,机械化部队要出风头”。 战争在他脑子里被拆成几块:机动、火力、搜索、补给、练兵、指挥系统,样样都当回事。 一九三七年,他回到国内,很快投入南京保卫战。 城破前后,他亲眼见到日本兵在城里干的事,这一幕把人心硬生生拧紧。从那以后,只要听说正面是日军,他打起仗来就跟不要命似的,敢贴着打,敢顶着火力往前挤。 前线官兵背地里叫他“疯子”,敌人也怕这个称呼,“邱疯子”的名号从此挂在他身上。 一九三九年秋冬,日军从钦州湾登陆,拿下南宁,扑向昆仑关。邱清泉率新二十二师抢先赶到,占住昆仑关以南的五塘,又拿下六塘。 十二月十九日,日军占领五塘,向六塘猛扑时,四塘、六塘已经布好火力,从高地往下打,地雷在队伍里连续爆炸,装甲车带着泥水硬冲过去。这一仗,日军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被打死,第十联队和四十二联队的主官也倒在阵地,日军伤亡数千,连对手都承认“此地之蒋军英勇,值得敬意”。 战后,他领到四等宝鼎勋章,调任第五军副军长,还写下“岁暮克昆仑,旌旗冻不翻。天开交趾地,气夺大和魂”,算是给自己留下一笔。 抗战这些年,他把德国课堂上的那套东西和自己不要命的作风拧在一起,形成一种“疯子”战法:表面猛,里头有章法。 解放战争时期,战场规则换了。 他带第五军同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交手,前期还打出过几场像样的仗,说过“解放军逢五不战”。局势很快反过来,豫东战役时,他一度对黄百韬部救与不救犹豫,被骂“不解围,不互救”,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救。这时候,他已经明显是被大局拽着走的人。 一九四八年冬,淮海战役拉开。 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第二、第十三、第十六三个兵团,大约三十万人,从徐州西进,想去解黄维第十二兵团的围,结果被华东野战军层层包围,最后收缩在陈官庄一带。 外圈火力紧,里头粮食弹药都在见底,很多官兵开始打退堂鼓。 毛主席写《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广播一遍遍播,承诺放下武器就保命;陈毅也写信劝降,信送到司令部,众人轮流传看。 轮到邱清泉,他看完信,抬头瞄了杜聿明一眼,没有多说,直接把信撕碎扔进火炉。 此后,只要有类似文字,他都是不动声色先烧了。 他下命令,不准有人往解放军阵地跑,被抓到就军法处置。私下里,他又对第二兵团参谋长李汉萍感叹:“欧洲人打仗最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降。中国这边,明知道不能打,也非打下去不可。”嘴上明白进退,真到自己身上,他还是把路堵死。 围困拖长,他迷信的一面被放大。驻商丘时,他嫌“商丘”和“伤邱”同音,总觉不吉利,多次打报告想调离。被困在陈官庄,又盯上杜聿明指挥部院子里的那棵树,说树与院墙合在一起是个“困”字,一再催着砍树解困,杜聿明只好顺着叫人把树砍掉。 包围圈继续收紧,邱清泉兵团伤亡越来越重,阵地越打越小,解放军那边士气却越打越高。 很多国军士兵趁夜扔枪往外跑,半个多月时间,约有一万四千人离开陈官庄,相当于两个师。杜聿明、李弥心知肚明,只好默许,只说一句:可以走,不能带枪,还交代下属,别把这事告诉邱清泉。 一九四九年一月六日,华东野战军发动总攻,李弥兵团很快崩溃,他的兵团阵地也纷纷失守。 一月十日,他在突围中中弹身亡,年仅四十七岁。 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在战场上认出他的遗体,为他殓棺埋葬,在土丘前插上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乐清邱清泉之墓”。 蒋介石得到消息,追封他为上将。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