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菲律宾方面突然宣布了,将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在黄岩岛以东海域进行一次联合演练。 根据公开信息,这次演习位于黄岩岛以东约185公里处,参与兵力包括菲律宾的“德尔皮拉尔”号巡逻舰、美国的“莫比尔”号濒海战斗舰、澳大利亚的“瓦拉蒙加”号护卫舰及新西兰的一架P-3K2巡逻机。 演习内容包括海上安全行动、通信演练等常规项目,但选址的敏感性赋予了这场演习远超常规的意义。 黄岩岛,国际上称为斯卡伯勒浅滩,位于北纬15°08′,东经117°45′,是南海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把守着南海进入太平洋的通道,距离菲律宾苏比克湾仅约100海里,距中国大陆约500海里,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后,该区域实际由中国控制。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这次四国联合演练呈现出明显的“三层递进”态势,表层是菲律宾提升海上执法能力的实际需求,中层体现了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下同盟体系的强化,深层则反映了南海争议各方力量对比的动态调整。 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不久前直言:“我们与盟友的协作能力从未如此强大,”这句话道破了演习背后的同盟逻辑。 美国通过此类行动,不仅巩固了与菲律宾的《共同防御条约》框架,更将澳新两国更深地纳入南海安全架构,形成多边制衡网络。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参与尤为值得关注,传统上,新西兰在南海问题上相对谨慎,而此次派出军机参与,标志着其战略姿态的微妙转变,澳大利亚则继续其积极的印太介入政策,呼应美澳同盟的协同行动。 从军事技术层面看,四国联合演练重在提升互操作性,不同国家舰机间的通信协调、战术配合,看似平常,实则是构建联合行动能力的基础。 这种“低政治敏感、高战略价值”的演习,避免了直接挑衅,却逐步编织起一张紧密的军事合作网络。 南海作为全球贸易的关键通道,每年约有3.4万亿美元的贸易量经过这片水域,联合演练所在位置,不仅靠近争议岛礁,也毗邻重要航运线路,其信号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方面对此类行动一贯持批评态度,认为它们是“破坏地区稳定的军事行动”,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南海和平稳定应由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反对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 这次四国演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时机与组合,它发生在菲律宾与美国完成“肩并肩”大规模联合军演后不久,又在美国积极推进“印太战略”的背景下,且集结了太平洋两岸、南北半球的不同国家,形成了独特的跨区域合作样板。 分析人士认为,此类演习的常态化与多元化,正逐渐重塑南海的战略生态,从过去的双边对峙,到如今的多边介入,南海问题正在被纳入更广阔的印太战略框架中重新定义。 观察这次四国联合演练,我认为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挑衅-回应”分析框架,南海争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特征是多方参与、多层博弈和多重利益交织。 传统上,我们习惯于将南海问题简化为中美博弈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问题,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参与,代表了中等国家在区域安全中的新定位,它们不再满足于跟随大国,而是寻求基于自身利益的有选择介入。 菲律宾的策略也值得深思,它并非简单地“选边站”,而是在大国间寻求平衡与利益最大化,通过与多国建立军事合作,它既获得了安全保障,又增强了在南海问题上的谈判筹码。 这种多边化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而且参与者可能还会增加,日本、印度、英国等国未来都可能以各种形式参与南海事务,这提醒我们,南海问题正在“全球化”,不再是一个区域性问题。 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需要应对更加复杂的博弈局面,机遇在于可以通过构建更广泛的合作网络来化解压力。 例如,深化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开展海上联合搜演等低敏感领域合作,都是可能的路径。 从根本上说,南海和平需要新思维,超越零和博弈,构建包容性安全架构。 各方都需要认识到,在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安全是相互的,稳定是共同的利益,军事展示固然能传递信号,但真正的持久和平只能建立在互信与合作的基础上。 南海的未来不应是新一轮军备竞赛的舞台,而应是合作共赢的实验场,这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智慧在于设计出兼顾各方利益的方案,勇气在于突破旧思维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