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宣布突破7nm芯片技术后,作为全球芯片代工巨头的台积电的顶尖工程师杨光磊感

物规硬核 2025-11-14 01:14:24

在中国宣布突破7nm芯片技术后,作为全球芯片代工巨头的台积电的顶尖工程师杨光磊感慨:“如果大陆没有梁孟松,估计还要停在28nm”,很显然在杨光磊看来,梁孟松带来的“化学反应”实在太厉害了,几乎可以吊打全球最顶尖的芯片工程师,只是碍于中国芯片技术受到欧美国家的制裁,否则很有可能突破到3nm。   梁孟松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这位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电子工程博士,曾在台积电和三星两大芯片巨头担任要职,亲历了半导体产业的多轮技术变革。   在台积电期间,他参与或主导了从0.13微米到16纳米FinFET等多个关键节点的技术研发,积累了丰富的先进制程经验。   然而,真正让梁孟松成为中国芯片产业“关键先生”的,是他2017年加入中芯国际后的系列举措。   当时,中芯国际在28nm制程上徘徊多年,与业界领先企业存在明显代差,梁孟松的到来,迅速带来了改变。   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中芯国际完成了从28nm到14nm的技术跨越,这样的速度在半导体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更令人惊叹的是,2020年,中芯国际又成功实现12nm工艺的小规模试产,并于近期宣布掌握7nm技术,这种“三级跳”式的发展,打破了芯片行业固有的发展规律。   梁孟松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研发思维和团队文化,半导体行业内部人士透露,他推行了“并行开发”模式,将传统上按部就班的研发流程转变为多任务同时推进,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   同时,他引入了一套独特的“问题预见与解决”机制,能够在技术开发早期预判可能遇到的障碍,提前布局解决方案。   杨光磊所说的“化学反应”,或许正是指梁孟松这种将技术洞察、管理方法和团队激励融为一体的综合能力。   在芯片制造这样的高度复杂领域,单纯的技术专家并不少见,但能够统筹全局、加速整个创新流程的“催化剂”型人物却凤毛麟角。   中国芯片的突围并非单靠一人之功,而是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产业配套和人才回归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无可否认,梁孟松这样的领军人物,确实成为了技术突破的“加速器”,他的经历证明,在高科技领域,顶尖人才带来的杠杆效应是巨大的,他们能够将资源、团队和技术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从全球芯片产业格局看,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已逐渐站稳脚跟,但在先进制程方面仍面临挑战。   特别是在EUV光刻机等关键设备受禁运的背景下,7nm技术的突破更显珍贵,这表明,在受限环境中,中国芯片产业正通过工艺创新、架构优化等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路径,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规律:技术突破往往发生在“压力与能力交汇点”。   当产业具备一定基础能力,又面临外部巨大压力时,最容易激发创新潜能,梁孟松这样的领军人物,正是在这样的交汇点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半导体产业作为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人才密集的典型代表,其发展遵循着特殊的规律,单纯依靠市场换技术或资本投入,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梁孟松的价值在于,他将全球最先进的制程理念与中国产业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在限制条件下依然能够前进的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芯片的突围并非仅仅依赖于个别英雄人物,在梁孟松背后,是成千上万默默耕耘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以及国家长期对半导体产业的战略布局。   这种“领军人物+团队作战+系统支持”的模式,或是复杂技术领域实现突破的有效途径。   从全球视角看,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体系和人才体系的竞争,梁孟松从台积电到三星,再到中芯国际的职业生涯,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全球半导体人才的流动趋势,这种流动在带来知识扩散的同时,也在重塑着全球产业格局。   未来,中国芯片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更多梁孟松这样的领军人物,更需要构建能够持续产生、吸引和留住这类人才的环境。   这包括开放的创新文化、宽容失败的氛围、高效的知识传递机制,以及连接全球创新网络的渠道。   梁孟松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高科技领域,关键人物能够在特定历史节点改变游戏规则,但长远来看,建立一个能够不断产生关键人物的系统,才是真正的制胜之道。

0 阅读:116

猜你喜欢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