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14 10:03:08

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了一下,谁知,竟然有了意外发现,而这个发现竟然让无人问津的铜尊一下子变成国宝级文物...... 这尊铜樽当时藏于上海博物馆,高28厘米,口径23厘米,器型是常见的西周时期兽面纹铜樽,纹饰虽精美,但同类青铜器存世量不少,加上器身没有任何铭文,一直被归为“普通展品”,没引起太多关注。1975年,日本方面举办“中国古代青铜器特展”,向中方借调一批文物,这尊铜樽因为器型完整、保存较好,被列入参展名单。 装箱当天,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忙着打包、编号,气氛紧张有序。时任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主任的马承源,放心不下这尊即将远渡重洋的铜樽,特意过来做最后检查。他围着铜樽转了两圈,目光扫过兽面纹、三足造型,没发现异常,可多年研究青铜器的直觉告诉他,这尊铜樽似乎“藏着东西”。 “当时就是纯粹的热爱,觉得这么精致的铜樽,不该就这么平平无奇。”马承源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他戴上白手套,轻轻抱起铜樽,翻转过来查看底部,没发现铭文,又伸手探进铜樽内部——内壁光滑,却在靠近底部的位置,摸到了一处细微的凹凸感。 这一下,马承源的心瞬间提了起来。他让工作人员关掉打包机,找来手电筒,对着铜樽内部仔细照射。光线穿过幽暗的器腹,隐约能看到内壁上有几处模糊的刻痕,因为被铜锈覆盖,不仔细摸根本发现不了。“快拿工具来!”马承源声音都有些发颤,工作人员赶紧递上软毛刷、棉签和放大镜。 马承源屏住呼吸,用软毛刷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内壁的铜锈,动作轻得像怕惊醒沉睡的历史。十几分钟后,刻痕逐渐清晰——竟然是一行铭文!他趴在铜樽口,借着放大镜逐字辨认,越看越激动:“唯王九月,辰在甲寅,王命舀酒,赐贝十朋,用做宝尊彝。” 短短23个字,瞬间让这尊铜樽身价倍增!铭文里的“王”,经考证是西周穆王,记载的是周穆王九年九月甲寅日,王命令一位名叫“舀”的贵族主持酿酒仪式,并赏赐他十朋贝(古代货币),“舀”为了纪念这份荣耀,铸造了这尊铜樽。这不仅明确了铜樽的铸造年代、主人和用途,更填补了西周穆王时期贵族礼制的历史空白,是研究西周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惊呆了,谁也没想到,这尊被忽视了几十年的“普通铜樽”,竟然藏着如此重要的铭文。马承源当即决定:暂停装箱,取消这尊铜樽的参展计划!“这么珍贵的铭文,要是在运输过程中受损,我就是历史的罪人!”他坚持道。后来,这尊铜樽被重新命名为“西周舀酒铜樽”,直接从普通展品升级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很多人不知道,青铜器的铭文有多重要。在商周时期,铭文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见证,只有重要的事件、贵族的功绩,才会被刻在青铜器上,流传后世。这尊舀酒铜樽的铭文,虽然只有23字,却包含了时间、人物、事件、赏赐等关键信息,相当于一份“西周时期的官方档案”,其历史价值远超同类无铭文青铜器。 马承源的这个发现,也让考古界意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在此之前,很多青铜器因为铭文刻在隐蔽位置、被铜锈覆盖,或字迹细小,被误认为“无铭器”而被忽视。此后,上海博物馆建立了“青铜器内壁检查制度”,对所有馆藏青铜器进行全面排查,又陆续在几件文物上发现了隐藏铭文。 这尊西周舀酒铜樽,后来再也没离开过上海博物馆。它静静地陈列在展厅里,兽面纹依旧精美,内壁的铭文虽不显眼,却在无声地诉说着三千多年前的王室故事。1996年,它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甲等文物”,也就是俗称的“国宝级文物”,估值早已过亿。 马承源的这次“随手一摸”,看似偶然,实则是他数十年深耕青铜器研究的必然。没有对文物的极致热爱,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就算摸到了凹凸感,也可能当成普通的铜锈忽略。这也告诉我们,历史往往藏在细节里,而发现细节的,永远是那些真正热爱、愿意付出耐心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24

猜你喜欢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