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俄罗斯已向乌克兰移交超过9000具乌军士兵遗体,同时从乌方接收143具俄军遗体。 这已经不是俄乌第一次进行遗体交接,但如此大规模的数量披露还是让人揪心。早在今年 6 月 2 日伊斯坦布尔的第二轮谈判上,双方就达成过共识,要大规模交换阵亡士兵遗体,当时俄谈判代表团团长梅金斯基就提到,俄方准备单方面移交 6000 具乌军遗体。 仅仅过了 9 天,6 月 11 号到 15 号这几天里,俄方就分批次移交了近 4000 具,光是 11 号当天就运回去 1212 具,之后两天每天各移交 1200 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全程都在现场协助交接。 进入下半年,这样的移交还在断断续续进行。8 月 19 号那天,梅金斯基在社交平台上确认,又向乌方移交了 1000 具遗体,和 7 月中旬的一次移交数量刚好一样,那次从乌方接回的俄军遗体是 19 具。 到了 10 月 23 号,乌战俘待遇协调总部还发文证实,俄方当天再次移交了 1000 具人员遗体,乌克兰的国家安全局、内务部等好几个部门都参与了接收,之后还要对这些遗体的身份逐一核查。 把这些零散的移交次数加起来,再算上 11 月披露的剩余数量,才凑齐了拉夫罗夫口中超过 9000 具的总数。 对比之下,俄方接收的 143 具俄军遗体就显得格外稀少。要知道每次遗体交换时,双方的数量差距就很明显,6 月第一次大规模移交时,俄方给了 1212 具乌军遗体,只从乌方接回 27 具俄军遗体。这种悬殊背后,是战场伤亡数据的隐性折射。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今年 5 月曾提到,乌克兰军队仅 4 月份每天就有约 1000 人伤亡,年初以来的损失已经超过 11.1 万人。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2 月时宣称乌军阵亡 3.1 万人,但不少西方情报人士都认为这个数字被低估了。 遗体移交的细节里藏着不少无奈。每次交接都需要双方提前协调路线,通常会选在前线相对平静的区域,由专门的医护和运输人员负责转运。 乌克兰战俘待遇协调总部每次都会在社交平台上通报接收情况,提到参与的部门里总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身影,这个中立组织在其中主要负责遗体的身份核验和运输保障,尽量让每具遗体都能准确归乡。 普京在 6 月底接受采访时也提过,当时已经移交了 6000 具,还准备再移交 3000 具,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已经超额完成。 拉夫罗夫说这番话的时候,距离乌克兰官宣暂停谈判刚过去 24 小时。前一天乌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基斯利察刚用 “浪费时间” 给大半年的谈判下了定论,第二天这组遗体数据就接踵而至,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谈判桌上没说透的战场现实。 截至目前,乌克兰官方还没对拉夫罗夫提到的数字作出回应,但这些不断被移交的遗体,已经成了冲突最沉重的注脚。 从 6 月的首次大规模移交到 11 月的数字披露,近半年时间里,超过 9000 具遗体跨越战线回到故土,而 143 具俄军遗体的归途则显得格外漫长。在和谈暂停的当下,这些冰冷的数字比任何表态都更能让人感受到局势的残酷。 当前,俄乌双方的遗体交换仍在继续,这一过程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的警示。冲突没有赢家,只有无尽的伤痛和损失。拉夫罗夫披露的数字,不仅是一组伤亡数据的呈现,更是对和平的迫切呼唤。 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