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汉廷和“历史哥”举着大陆初中历史课本,对着国民党大声质问:“你们看看,大陆课本

文史小将 2025-11-14 11:45:33

侯汉廷和“历史哥”举着大陆初中历史课本,对着国民党大声质问:“你们看看,大陆课本写国民党抗战的内容,比台湾课本都多!” 那天,侯汉廷和“历史哥”坐在摄影棚里,镜头对着他们的桌子。 桌上整齐摆放着两本书,一本是大陆初中生使用的人教版历史课本,另一本是台湾学生正在读的版本。 侯汉廷翻开大陆教材的第一页,指尖略微停顿,像是在提醒自己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遗漏。他和“历史哥”开始朗读文字,声音平静,没有高声争辩,但字里行间的差异,比任何口舌之争都更让人心头一紧。 大陆的课本内容非常细致,几乎把抗战每一个阶段都铺展开来。 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起,教材就明确写出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的开始。 每场重要战役都有图文说明:淞沪会战三个月的战斗,国民党官兵如何顶住日军的攻势,歼敌四万余人,阻止了日军迅速占领上海的计划。 台儿庄大捷中,李宗仁、薛岳等指挥官名字清晰列出,日军被击退一万多人;枣宜会战中壮烈牺牲的张自忠将军被称为民族英雄。 高中教材甚至强调,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战役“歼灭大批日军,对国内外局势产生积极影响”。整个叙事呈现出抗战作为全民族事业的完整逻辑,每个细节都在提醒学生:这不仅是历史事件,也是共同的民族记忆。 而台湾的教材则完全不同。过去几十年,教材中还可能提及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但如今的初中书上,抗战篇幅被大幅缩减。台儿庄战役几乎消失,李宗仁、薛岳等重要将领的名字也不见踪影。整个抗战过程被压缩到不到两页,甚至“抗日战争”的称呼被改为“中日战争”,读起来缺少情感和历史厚度。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皇民化运动”被轻描淡写,有的版本甚至称日军“进入台湾”,强调“带来地方繁荣”,而台湾人民的抵抗和牺牲被忽略。 这种差异,背后反映的是两岸截然不同的政治考量。大陆教材力求完整呈现国族历史:抗战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历史事实应如实呈现,功过都要承认。 而台湾部分教材的变化,则是推动“去中国化”的策略之一,目的在于为“台独”提供叙事空间。教科书成了政治工具,通过删减和扭曲历史,让年轻人对两岸共同抗战的事实缺乏认知,从而弱化民族认同。 在这场历史叙事的较量中,国民党的位置尤其尴尬。理论上,他们应当是这段光荣历史的守护者,但为了适应岛内政治气候、避免被扣“统派”标签,他们选择沉默或退让。 侯汉廷的质问,正像一把直指痛点的刀,把这种沉默暴露在大众面前。 最终承受影响的,是台湾的年轻一代。他们缺乏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不明白光复的意义,也难以感受两岸曾经并肩抗战的历史情感。 这种记忆断裂,不仅割裂了历史认知,也在无形中影响两岸同胞的情感连接。侯汉廷和“历史哥”的举动,不仅是在坚持历史的真实,更是在提醒公众:教科书不仅是教材,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民族认同的传递载体。 当一本书完整记载历史,而另一本书刻意删去自己的荣光,这已经超越了学术讨论,成为对民族记忆与尊严的考验。守护共同历史,是防止民族根脉被切断的最后防线。

0 阅读:120

猜你喜欢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