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在新加坡当了20年总理,如今以国务资政身份去伦敦开会,直接放话:中国老了,印度经济未来可能超车。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背后是新加坡和印度越走越近的现实。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确实已经摆到了台面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 19.8%,妥妥的 “轻度老龄化” 向 “中度老龄化” 跨越的关键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数字还在往上走,预计到 2035 年,60 岁以上人口占比会突破 30%,正式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生育率的下滑更是雪上加霜,2023 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只有 1.09,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所需的 2.1,年轻人不愿生、不敢生的现状,让人口红利的消退速度超出预期。 这直接导致制造业、服务业的用工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但李显龙只提老龄化的制约,却没看到中国的应对和韧性。 我国早已启动延迟退休政策研究,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方案正在稳步推进,能有效延长劳动力供给周期。 同时,银发经济正在崛起,2023 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突破 12 万亿元,养老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新增长点,正在对冲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型,2023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9.6%,每年近千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市场,为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撑。 再看李显龙看好的印度,确实握着年轻人口的王牌。印度目前总人口已经超过 14 亿,和中国不相上下,但人口结构完全不同。 数据显示,印度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达 67%,35 岁以下人口占比超过 50%,未来 10 年还会有上亿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 这样的人口结构,让印度的用工成本长期保持低位,吸引了不少跨国企业的目光。但印度的人口红利,并没有那么容易转化为经济优势。 基础设施的短板就是最大的拦路虎,印度的公路密度、电力供应稳定性、港口效率都远低于中国,甚至不少偏远地区还存在缺水缺电的问题。 贫富差距更是刺眼,印度基尼系数长期在 0.35 以上,近三分之一人口日均收入不足 2 美元,大量年轻人缺乏基本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根本无法进入高端产业。 失业率问题也很突出,2023 年印度青年失业率一度突破 25%,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人口优势反而变成了社会压力。 更关键的是,印度的产业链不够完整,很多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还不到 20%,想要复制中国的制造业奇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显龙敢在国际场合公开 “捧印贬中”,本质上是基于自身的生存策略,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一直奉行 “大国平衡” 政策,和印度走近,既能搭上印度经济增长的快车,又能平衡中国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说到底,大国经济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中国的老龄化确实会带来一些挑战,但通过产业升级、人才红利、银发经济等多重发力,依然能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 印度的年轻人口确实是巨大的潜力,但如果解决不了自身的短板,潜力也很难转化为实力。 李显龙的讲话,更像是一种外交表态,反映的是新加坡在大国博弈中的平衡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