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

千浅挽星星 2025-11-14 18:02:24

[微风]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张琼华的一生始终处于身份的尴尬境地,法律上,她是郭沫若 68 年的妻子,但实际上,两人真正相处的日子连一个星期都不到。   她拥有婚姻的名分,却从未真正拥有过丈夫,她的故事只能从几件不算完全属于自己的遗物中探寻。   那张褪色的婚照是她虚假人生的开端,这桩婚姻由郭沫若的母亲杜幺珍一手包办,母亲曾向郭沫若保证,女方开明、知书达理,且没有裹脚,但这却是婚约中最大的不实之处。   1912 年的新婚夜,留学归来、满脑子新思想的郭沫若掀开盖头,看到的是一双无神的眼睛和一双 “三寸金莲”。   他当即表示 “不合适”,拒绝与张琼华同房,单方面破坏了这段婚姻的隐秘约定,而张琼华却选择用一生去履行这份早已作废的约定,恪守着侍奉公婆、为夫守节的旧道德。   如果说婚照是两人感情破碎的起点,那一张张汇款单就是两人之间仅存的连接,婚后不到五天,郭沫若便离开了家,先去上海,之后又前往日本。   他留下一封信,嘱咐张琼华照顾父母,信中从头到尾都没提到她的名字,仿佛张琼华这个存在被彻底抹去。   此后几十年里,郭沫若寄回的只有维持张琼华生存的汇款单,这只是他作为 “新时代觉醒者”,对旧家庭做出的最低限度补偿,并非丈夫对妻子的关怀。   另一边的郭沫若,人生过得十分热闹,他与佐藤富子相爱同居并生下五个孩子,后来又与于立群组建家庭,总共育有十一个子女,而张琼华则靠着这些没有温度的汇款单,在郭家老宅里孤独地照料着郭沫若年迈的双亲。   1963 年,年过七旬的张琼华前往北京寻找郭沫若,得到的答复是 “生活上可以照顾”,两人的关系最终被定义为一场纯粹的经济供养,她用一生的孤独换来的不过是一笔不能称之为爱的 “赡养费”。   张琼华一生中最渴望的是一个真正的身份,一个通过成为母亲来确认的身份,婚礼当夜,她拉着郭沫若哀求 “给我个娃吧”,在那个时代,她深知孩子是稳固自己地位的唯一指望,可这个最初的渴望,她等了一辈子也没能实现。   她默默守着郭家,整理郭沫若不看的旧书,甚至努力学习认字,只为能自己读懂他那没有温度的来信,她一直想走进郭沫若的世界,却始终只是个局外人。   直到 1979 年,郭沫若去世一年后,于立群带着女儿来看望她,那个女孩怯生生地喊了她一声 “妈妈”,让这位终生未育的老人泪流满面、沉默不语。   这声 “妈妈” 是她一生苦守换来的意外慰藉,可这声音来自一个她从未养育过的孩子、一个不属于她的家庭,其中既有温暖,更藏着无尽的悲凉。   信源:澎湃新闻 郭沫若:从浪漫诗人到上海街头“大司务”  

0 阅读:4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