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几年以后,她被分配到中国日报社工作,此后又在铁道部长期任职。 唐闻生的成长经历十分特别,1943 年,她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华人聚居区度过的童年时光,让她对英语的掌握如同本能一般自然。 1952 年,为躲避美国麦卡锡主义的影响,唐闻生全家先前往古巴,之后辗转回到北京,这段特殊的归国经历,让她比同龄人更能体会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复杂氛围,这也为她后来成为顶尖翻译打下了基础 —— 她不只是简单传递语言信息的 “传声筒”。 在尼克松访华等影响历史的重大外交场合中,唐闻生总能敏锐把控对话节奏,细致到调整语速、确认专业术语,确保每一个表述都精准传递。 有美国高官曾开玩笑说,凭借唐闻生的沟通能力,即便去美国竞选也能拿下三个州,这份赞誉本质上是对她跨越语言壁垒、深刻理解不同文化的高度认可。 然而人生总有意外转折,此前还在外交圈备受关注、站在周恩来身边见证历史的她在 1977 年接到调令,被下放到外交部 “五七干校” 进行了一年多的劳动改造。 那段时间的生活十分简朴,她住在集体宿舍的木板床上,每天清晨五点就要起床,从事挖土、插秧、割麦子等农活,曾经处理国际重要文件的双手,转而与锄头、镰刀为伴,这段经历虽是她人生的低谷,却让她深入接触了中国基层,对基层生活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低谷过后,唐闻生开启了跨界之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不止于翻译,1984 年,她调任《中国日报》副总编辑,角色从信息传递者转变为内容塑造者,她将外交工作的严谨态度带入新闻领域,主导的改革让报纸发行量增长了两倍。 两年后,她再次跨界进入铁道部工作,在这里,她的外语能力和外交经验有了实际的用武之地,她不再服务于政治辞令,而是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奔走,负责铁路项目谈判、技术设备引进等工作。 唐闻生终身未婚,而是选择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退休后,她还担任侨联顾问,70 多岁时仍会出国参加华侨座谈会。 回顾她的一生,唐闻生用一次次成功的转型,诠释了知识分子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自我价值,2024 年的那座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奖杯不仅是对她翻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她身上那份远见、坚韧与担当精神的致敬。 信源:中国日报网 唐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