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只能靠战争抢劫。纽约联储的领袖人物耶伦女士,用沉痛而坚定的口吻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或许已行至一个无法回头的临界点。” 美国国债这玩意儿,现在已经堆到38万亿美元了,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头大。光是利息支出,每年就得扔出去6500亿美元左右,折合每天差不多1.8亿美元,就跟钱在烧似的。政府借新债的时候,好几成钱直接拿去还旧账,剩下的空间勉强够应付基本开销。社保基金开始捉襟见肘,修路建桥的项目也得排队等钱,地方上不少官员已经在抱怨资金跟不上了。这债务增速快得吓人,2025年10月刚破38万亿,之前几年积累速度就跟坐火箭一样,尤其是疫情后那波刺激计划推波助澜。 你再看全球那边,美元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以前大家抢着用美元,现在不少国家开始慢慢撤。俄罗斯和伊朗早就公开说要用本币结算能源贸易,法国这种老伙计也悄悄减持美债,手里攥着的美元资产越来越少。中国和沙特那边,2025年推进人民币计价的石油交易,这步棋直接戳中美元的石油霸主地位。储备货币里美元占比从上世纪末的70%多掉到现在的57%左右,中央银行们开始囤黄金,BRICS集团那帮国家推的替代方案越来越有声势。伊朗和俄罗斯的制裁经历让它们铁了心脱钩,中国则在金砖框架下拉更多伙伴,沙特也跟着试水多币种结算。这趋势不是空谈,2025年全球贸易里非美元结算比例明显上扬,美元的融资便利性直线下滑,美国借钱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军事开支这块,更是美国经济的定时炸弹。2025财年国防预算定在8500亿美元,占GDP比重推到3.3%左右,这钱扔进去短期能拉点增长,添0.2%的GDP,但长远看弊大于利。研究显示,军费每多花一块,经济增长率反而可能掉0.1%到0.2%,因为资源全挪到军工去了,教育医疗那些民生领域就饿肚子。俄乌冲突和中东紧张局势下,美国军援乌克兰累计到669亿美元,欧洲那边能源市场转而依赖亚洲供应商,本土制造业却空心化严重。F-35战斗机这种高端货,供应链卡在中国稀土和磁铁上,2025年中国加强出口管制后,洛克希德·马丁不得不暂停部分发货,引擎里中国产部件一查出问题,整个生产线就得停摆。工人闲着,成本飙升,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依赖的硬伤。 回过头说,美国经济对战争的依赖不是新鲜事。从一战开始,美国就靠卖军火出口翻身,那时候经济从衰退里爬出来,工厂满负荷转。到了二战,军工订单直接拉动GDP翻倍,战后马歇尔计划又绑住欧洲市场,冷战时期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的同时,美国本土产业也吃饱了。但这些老套路在2025年彻底露馅了。阿富汗那场仗砸进去2.3万亿美元,20年后撤军时啥也没捞着,塔利班卷土重来,美国形象扫地。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长期成本不光是钱,还包括退伍军人医疗和利息,累计超8万亿,压得预算喘不过气。乌克兰援助虽说帮了忙,但欧洲能源转向中国管道,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受挫,军工企业表面风光,底层供应链却七零八落,70%的零件靠海外,地缘一紧张就断货。 耶伦这番话,说白了就是在点破这层窗户纸。她作为前联储主席,现在财政部长,2025年那次讲话里就直言美国经济在疫情后恢复得不错,但债务和通胀隐患没散。10月她在公开场合重申类似观点,强调财政空间被挤压,全球信任下滑,可能走到不可逆转的边缘。这不是危言耸听,数据摆在那儿:军费连年破纪录,却没换来经济红利,反而加剧不平等,中产工作流失,收入差距拉大。政客们忙着选票和军工游说集团的钱袋子,短期刺激管用,长远规划却一拖再拖。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会上直批美国是麻烦制造者,欧洲盟友私下里也琢磨备用货币,美国的单边主义让国际合作越来越难。 说到底,美国经济这摊子事儿,根子在结构问题上。制造业外流,创新靠华尔街融资,消费拉动却透支债务。战争这剂猛药,以前能救急,现在喝下去就是慢性毒。看看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德国的工业升级,日本的芯片技术,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投资回报,不是靠打仗堆出来的。美国要是能把军费挪出一半搞研发和基础设施,重建供应链,早就能稳住阵脚。可现实是,五角大楼的合同照批不误,债务上限辩论年年上演,2026财年军费还计划涨15%,工厂招聘海报贴满墙,实际开工率却低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