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针对“扶老被讹”现象给出个人建议:可以扶,但凡扶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且在拥有事实依据情况下,必须按照敲诈勒索来起诉!即便情节较轻无法判刑,也应该进行高额罚款,让他们长长记性!否则这种社会乱象永远得不到解决,不能让好人寒心,坏人猖獗! 张先生像往常一样骑车去上班,途经一条小巷时,看到前面有位老人突然倒在地上。 出于本能,张先生立刻停下车,走过去询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助。 老人看起来十分虚弱,不断呻吟着,张先生于是果断拨打了120,并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尝试扶起老人。 没想到,老人一被扶起,脸色立刻变了,他指着张先生大喊:“就是你撞的我!你不赔钱,今天别想走!”张先生一脸错愕,解释道自己根本没碰到他,只是出于好心才过来帮忙。 然而,老人不依不饶,坚持说是张先生撞了他,甚至还拿出手机要给家人打电话“叫人来”。张先生见状,冷静地回了句:“那就报警吧,让警察来处理。” 警察很快赶到,听了双方的说法后,决定调取附近的监控录像。幸运的是,监控清楚地显示,老人是在张先生出现之前自己摔倒的,张先生根本没有与老人发生任何接触。 事实真相大白,老人见状,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神情,开始含糊其辞地解释自己“年纪大了,记错了”。 然而,张先生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向警方提出,老人这已经不是“误会”那么简单,而是试图讹诈自己,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警方对此表示赞同,并向张先生解释说,像这种情况,的确可以以敲诈勒索来处理。 几天后,张先生收到警方的通知,老人因情节较轻,没有被判刑,但被处以高额罚款。 警方告知张先生,此举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保护,也是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打击。听到这个结果,张先生心里松了口气。 这个事件在张先生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他感到,帮助他人的行为如今似乎变得充满风险。 但这次的处理方式让他重新获得了信心——当正义得到了维护,敲诈行为得到了惩罚,做好事的人才不至于心寒。 李玫瑾教授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社会上不应该因为一些老人的不当行为,让好心人望而却步。 她强调,凡是有事实依据证明是被讹诈的情况,都必须依法处理,不能姑息。 特别是在涉及天价赔偿的情况下,应坚决以敲诈勒索罪起诉,即使情节轻微无法判刑,也应通过高额罚款的方式警示那些想要通过讹诈获利的人。 近年来,类似“扶老被讹”的新闻屡见不鲜,导致许多人在路上看到老人摔倒,心里犹豫不决,甚至有些人干脆选择视而不见。 这种现象显然背离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而李玫瑾的建议,正是为了让社会不再纵容这种恶劣行为。 她的观点得到许多网友的支持,大家纷纷表示,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手段,才能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还社会以公正。 实际上,正是像张先生这样的事例,说明了法律的力量和公正的重要性。在事实面前,任何敲诈行为都无所遁形。通过依法严惩,我们不仅保护了善良的市民,更维护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如果每一个好心人都能相信,法律会为他们撑腰,那么做好事便不会再让人心生顾虑。 李玫瑾的建议无疑为解决“扶老被讹”的社会乱象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法律必须站在正义的一边,让那些试图利用他人善意的行为无处可逃。 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扶老被讹”的现象必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信任与温情,社会也将更加和谐美好。 正如网友们所说:“不能让好人寒心,坏人猖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