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媒体临洮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穿越时空探访临洮马家窑文化 中甘网特约记

访卉看看趣事 2025-09-24 22:43:17

百家媒体临洮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穿越时空探访临洮马家窑文化 中甘网特约记者:王志俭文图 9月19日,记者随百家媒体临洮行一行记者,前往定西市临洮县采访。此次采访虽只短短一天时间,可临洮县依托马家窑文化,振兴乡村经济、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果却给记者一行留下深刻印象。 1:记者一行庄稼地里 探访寺洼考古遗址 上午10时许,百家媒体记者一行乘车到达临洮县。随即在临洮县宣传部和博物馆领导陪同下,前往寺洼考古遗址探访。 寺洼遗址位于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和衙下村。考古遗址被该村农田“包围”。采访车不能直接到达,只能停靠遗址不远处的山路上。记者们沿着乡间沙土小道前行,眼前不时浮现出广阔的包谷地,清风吹过苞谷地里的绿叶不时随风起伏。 走在沙地上脚下发出嚓嚓响声,眼前似海的包谷地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副大自然的绝妙画图。走在如画的乡间小路上记者们心情愉悦,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十分快活,一名男记者甚至拿出弹弓射中0多米远的一个目标,当场引起一阵喝彩声。 由于前一天刚下过雨,寺洼遗址脚下土路有些泥泞。遗址四周都是庄稼地,它孤零零的“蹲在”中间。地面上黄土裸露,遗址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方块,土块之间有几个工作人员正在工作。恍惚间记者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了远古时代、、、、。 临洮县博物馆馆长韩军介绍说,寺洼遗址位于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和衙下村,是寺洼文化的命名地。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该遗址,1945年中国考古学家夏鼐的发掘为甘肃史前分期奠定了科学基础。 寺洼遗址西靠九龙山,东面向洮河,南邻古洞沟、北接林家沟、面积约210万平方米。寺洼遗址分布范围内发现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及辛店文化等不同时期的遗存。2006年寺洼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至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启动“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聚落与社会”项目,以寺洼遗址作为考古发掘地点,开展了连续7个年度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近4000平方米。 发现并发挖掘出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位于遗址北部,现已发现三重近方形“围壕(沟)”、近百座房址、大量灰坑窖穴、十余座陶窑和数座墓葬。另有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的线索,时代从马家窑类型延续到半山类型,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展现了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大型聚落的整体面貌和丰富内涵,彰显了西北地区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其发展的内容及模式。 2:马家窑村依托马家窑文化 走出乡村旅旅发展新路径 探访完寺洼遗址后,记者一行又来到马家窑村实地采访。走进马家窑村但见街道干净整洁,花坛绿荫中红花夺目。尤其花坛内间隔树立的马家窑陶器,和村内道路两旁墙上镶嵌的造型各异的陶器,更让整个村子弥漫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走入村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家窑村马家窑文化陈列展示馆。馆内文物丰富,复制还原了当年挖掘开发的场面,以及大小不一的各式马家窑陶器。沉浸式体验基地,以现代化的灯光等手段,充分展示了马家窑彩陶文化的魅力。 马家窑村支书丁海成现场接受记者采访说,马家窑村距县城9公里,依托马家窑遗址文化资源,探索出“文化+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从2021年以来,马家窑村争取项目资金539.79万元,建成了芍药基地、文化广场,完成道路硬化与人居环境整治,先后被获评为“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和“省级和美乡村”。 马家窑文化主题沉浸式农文旅研学基地: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1.3亿元。以研学为核心,打造集遗址探秘、陶艺传承、数字互动、田园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项目。通过立法保护与创新开发,实现马家窑文化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产业转型。 统筹整合马家窑遗址及核心保护区集体土地、以及村内闲置房屋等资源,折股量化形成资源股。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要素入股平台公司。以技术、劳务等方式参与经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配套,带动全县形成“文化+研学+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预计年收益将达到400万元以上 ,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以上。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保证户均一人稳定就业,实现农户年增收2万元以上。

0 阅读:0
访卉看看趣事

访卉看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