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美国没有给越南实行高关税的时候。越南的工人可傲娇,反正动不动要罢工,各种要求中资企业加薪。不过没想到,这才不过只有几天而已,越南工人的傲娇劲就没了。要是再傲娇,饭碗就没了。 越南北宁的一家加工厂,早晨的空气显得有点沉重。七点半不到,车间早已坐满人,谁都不敢乱晃,机器运转前的声音听着格外清晰。这样的安静气氛,在这里几乎从未出现过。 就在半年之前,情况完全不同。那时的工人腰杆很直,有的人干脆踩着点进厂,谁喊加班就皱眉头,遇到一点事就跟管理层吵。 旺季时更夸张,一群人干脆集体缺勤,逼着工厂提高补贴。工人们敢拍桌子,敢提条件,因为他们知道,厂子缺他们不行。 外资一波一波涌进越南,工厂到处都是招人广告,可工人挑挑拣拣,工资一年年往上涨,日子过得红火。 转折来的很快。消息最初是从几封客户邮件开始的,不再愿意下新订单,有的甚至要求暂停发货。仓库里堆满了没人要的产品,鞋子、电子件、服装摞得几乎堵住过道。 管理层的会议室灯光彻夜不灭,不再讨论扩产,而是盘算怎么削减开支。当一张裁员的名单贴在公告栏上时,工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气候变了。 真正压下来的一击,是美国加上的那道15%的关税。对依赖出口的企业来说,这几乎等于生死判决。 越南过去的优势正是低工资和低关税,如今一旦关税提高,以前从中国转移过来的订单,一夜之间就失去了理由。 工厂撑不住,供应链上连小作坊、运输司机和门口的餐饮小摊都跟着倒霉。机器停摆,货车闲置,曾经热闹的小吃街冷清得吓人。 更糟的是,越南没来得及缓过劲,旁边的国家却准备接盘。印尼端出了补贴政策,孟加拉工资比越南还便宜。 有人算了一笔账,发现即便物流麻烦,生产成本还是更低。原本准备投资越南的企业,转身就把设备拉去了达卡。 这个消息一传开,工人们一边惋惜,一边开始琢磨要不要自己“让点利”,希望用降薪换来一份稳定的合同。 越南政府不是没做事,减免税收、派总理亲自下园区调研,但这些措施都救不了被截断的订单。 老板们开会时说得直白:“工人不是突然懂事了,只是心里掂量出饭碗的分量。”这话让人心里发凉,却也扎实地说明了眼下的处境。 再走进那些工厂,轰鸣声依旧,可氛围截然不同。工人们的脸不再张扬,更多是一种谨慎。他们认真盯着眼前的活计,午休时不再盘算去哪聚餐,而是拿起手机翻招聘软件,希望找到一份更稳当的工。 如果说前几年他们走路时带风带劲,那现在步子放慢了,神情也收敛了许多。 越南制造业这几年尝过资本追捧的甜头,也感受了政策风险和竞争挤压带来的寒意。曾经的锋芒,现在收进了心里。 表面上看,是工人们从傲慢变得收敛,实际上,他们只是被现实压回到“饭碗第一”的姿态。制造业的本质,本来就是如此残酷:没有订单,没有优势,再硬的腰板也挺不起来。
以前美国没有给越南实行高关税的时候。越南的工人可傲娇,反正动不动要罢工,各种要求
幕沧小澜
2025-09-27 11:43:4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