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烧成废铁”?别再谈什么航母、导弹了,谁第一个掌握可控核聚变,谁就掌握了“无限能源”,这意味着,装载着核聚变反应堆的“太空战舰”,将能把激光武器,当成“无限弹药”的机关枪来用! 可控核聚变为啥叫“人造太阳”?因为它能让氘和氚在超高温高压下“抱团”聚变,释放的能量是核裂变的4倍,中国环流三号这次突破,说明咱们在磁约束聚变领域已经和世界顶尖水平肩并肩了,但要把这技术装上“太空战舰”,还得解决三个大问题: 第一道坎:能量得“回本”,现在全球的核聚变装置,都是“烧钱”比“赚钱”多,输入的能量比输出的还多,环流三号虽然烧到了“双亿度”,但离“点火”还差一步,美国有个叫NIF的装置,用激光砸出过1.35兆焦耳的能量,但成本高得离谱,而且没法一直烧。 第二道坎:反应堆得“瘦身”,现在的托卡马克装置大得像座楼,但太空战舰需要的是“迷你反应堆”,MIT最近用稀土超导体把装置体积缩小了40倍,中国也在研发高温超导磁体,想让反应堆能“塞进”战舰里。 第三道坎:激光武器得“吃饱”,如果核聚变能稳定供电,激光武器确实能像机关枪一样“无限开火”,但现在舰载激光武器功率才百千瓦级,烧穿航母需要兆瓦级的持续输出,这得等核聚变反应堆能“瘦身”成功,还能高效转化能量才行。 “24小时烧毁11艘航母”的说法,听着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真要实现,得满足其他条件,烧穿航母甲板需要数兆瓦的激光持续照几秒钟,现在用化学能(比如燃油)供电的激光武器根本撑不住,得靠核聚变“无限供电”才行。 激光得穿过大气层,还得精准命中移动的航母,现在技术受天气、距离影响太大,比如下雨天激光可能就被云层“挡”住了,美军航母编队有舰载机、导弹多层防御,激光武器得先突破这些拦截,才能烧到航母。 更现实的情况可能是:核聚变驱动的无人机群或轨道卫星,用低成本激光持续骚扰敌方舰队,但“24小时烧航母”更像是拍电影,不是近期军事计划。 作为科技迷,我既为核聚变突破兴奋,又觉得“烧航母”的讨论有点“上头”,可控核聚变确实是终极能源,但它的军事价值不会一下子颠覆现在的战争规则。 环流三号的突破是里程碑,但真要商用至少得20-30年,美国有个叫ITER的项目,2025年才第一次点等离子体,中国虽然领先,但“太空战舰”还是长期目标。 激光武器、轨道战舰不光需要核聚变,还得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突破,单靠“无限能源”,解决不了制导、机动性这些问题。 美军航母的“弱点”更多在体系对抗里,比如卫星被干扰、通信被切断,就算未来有核聚变战舰,战争胜负还是看战略、战术和人的发挥。 不过,可控核聚变的突破确实在改写规则,它让“太空基地”“星际航行”从幻想变成可能,与其纠结“烧航母”,不如先期待它解决地球的能源问题,毕竟,让每个家庭用上清洁电力,比“烧航母”更有实际意义。 可控核聚变的竞赛已经进入“工程化”阶段,中国靠着环流三号、EAST这些装置占了先机,但真正的较量,是谁能先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至于“烧航母”?那可能是本世纪下半叶的科幻片了。
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烧成废
掘密探索
2025-09-27 11:51:2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