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踩踏现场一片混乱泰米尔纳德邦那场夺走36条生命的踩踏惨剧,与其说是意外,

墨者善受本人 2025-09-28 09:04:25

印度踩踏现场一片混乱泰米尔纳德邦那场夺走 36 条生命的踩踏惨剧,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印度政客长期漠视生命、管理无能酿成的必然恶果。当 8 名儿童和 16 名妇女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拥挤的集会现场,那些为竞选造势的政客们,理应被钉在公共安全失职的耻辱柱上。

这场由明星政客发起的竞选集会,从筹备之初就埋下了灾难的种子。组织者向警方谎称预计到场一万人,实际却涌来两万七千余名支持者,严重超出场地承载能力。更令人发指的是,作为核心人物的政客本人迟到逾七小时,让早已聚集的人群在高温中长时间等待,缺水少食的困境不断加剧人们的焦躁情绪。这种对民众时间与安全的双重漠视,暴露了政客心中只有个人造势的虚荣,没有对生命的基本敬畏。当人群因等待过久而失去耐心,挤向舞台的瞬间,本就脆弱的安全防线彻底崩塌,路障绊倒的不仅是民众的身体,更是政客们最基本的责任意识。

更刺眼的是,这样的悲剧并非孤例,而是印度政治集会与大型活动中的常态。今年 1 月北方邦大壶节上,30 人因人群冲破路障丧生;2 月新德里火车站因车票超售、站台临时变更引发踩踏,18 人遇难。这些重复上演的灾难,共同指向一个残酷事实:印度政客始终将政治利益置于公共安全之上。为了营造 “支持者众多” 的虚假繁荣,他们刻意纵容集会超员;为了彰显个人号召力,他们对警方提出的 23 项安全要求置若罔闻,任由支持者违反禁令携带老人儿童参与集会。马德拉斯高等法院早已预警 “若发生不测,谁将承担责任”,但这样的警示终究没能挡住政客追逐选票的脚步。

事故后的程序式应对,更凸显了政客们的虚伪与冷漠。总理莫迪在社交媒体上的哀悼声明、邦政府下令成立的调查委员会、首席部长承诺的抚恤金,不过是这套 “事故 - 哀悼 - 调查 - 遗忘” 的标准化流程的又一次演练。从 1954 年大壶节踩踏致数百人死亡,到 2025 年的一次次惨剧,数十年来,无数生命的逝去从未换来真正的制度改进。那些被追责的基层组织者,不过是替顶层政客买单的替罪羊,而真正该负责的政客们,早已将注意力转向了下一场造势集会。

在现代化国家用 AI 监测人流密度、实行分时段管控的今天,印度政客们却连最基本的人流预估、限时管控都不愿落实。他们宁愿将资金投入竞选宣传,也不愿改善集会场地的基础设施,不愿增配专业的安保与急救力量。这种组织能力的低下,本质上是对民众生命的草菅。当政治表演需要用生命代价来烘托氛围,这样的政治生态早已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

36 具冰冷的遗体,是对印度政客最沉痛的控诉。若不能打破 “追责止于基层、整改流于形式” 的怪圈,若政客们依然将选票看得比生命更重,那么下一场踩踏惨剧,或许正在某个竞选集会的筹备清单上悄然酝酿。

0 阅读:0
墨者善受本人

墨者善受本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