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在半导体行业,张汝京这个名字早成了“家国情怀”的活注脚。这位1948年生于南京的老人,不到周岁就随父母赴台,却一辈子没忘父亲那句问话:“你什么时候回祖国大陆去建一座工厂?”。 这句问话像颗种子,在他心里埋了几十年。张汝京的履历足够耀眼,台湾大学毕业后留美拿下博士学位,入职德州仪器后还挤进了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的团队。他在美、日、新、意等国亲手建起10多家大型芯片厂,江湖上早有“建厂高手”的名号。 1998年,张汝京回台创办世大半导体,短短几年就把企业做成台湾第三大晶圆厂商。可命运给了他一次抉择的机会,台积电以50亿美元收购了世大。他当时最关心的不是身家涨幅,而是收购后能不能兑现承诺,把第三座工厂建到大陆。 台积电的表态让他寒了心,承诺的大陆建厂迟迟没有动静。张汝京的去意越来越坚定,他铁了心要去大陆圆父亲的梦。 台积电的高层急了,抛出了最实际的威胁:“如果要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股票都不能拿。” 那些股票可不是小数目,足以让普通人后半辈子衣食无忧。 张汝京的回答斩钉截铁:“不要就不要!” 他后来在采访里感慨,爱国从来都需要代价,但这个代价,他付得起。2000年,他彻底放弃了台积电的股票,携妻带子直奔上海,从零开始筹备中芯国际。 没人知道他当时的压力有多大。那时候的大陆半导体产业,前端环节薄弱得一塌糊涂,最先进的技术被死死卡着脖子。张汝京带着团队啃硬骨头,把别人眼里的“不可能”当成目标。 他的生活过得极简,在中芯国际当总裁时,座驾只是一辆福特嘉年华,每天还第一个把车开进停车场。他出差永远选经济舱,家里请的家政阿姨连续三周做同样的菜,他都没好意思早说,只因为“心思全在做事上,对生活没要求”。 就在中芯国际渐有起色时,麻烦找上门了。2003年12月,中芯国际冲刺上市的关键节点,台积电突然在美国起诉,指控其侵犯专利权。这场官司一打就是六年,成了张汝京最熬人的拉锯战。 2009年,这场纷争终于落幕。中芯国际累计赔偿台积电3.75亿美元,还出让了10%的股份。紧接着,中芯国际发布公告,张汝京因“个人原因”辞去所有职务。 这是他这辈子唯一一次心不甘情不愿的离开。他亲手养大的“孩子”,终究没能陪到最后。可他没消沉多久,那颗想为祖国补短板的心,从来没停过。 几年后,张汝京又盯上了大硅片产业。当时大陆的大尺寸硅片几乎全靠进口,这道坎不迈过去,“中国芯”永远站不稳。他创办新昇半导体,一门心思攻克技术难关。 2017年底,新昇半导体的300mm大硅片月产能突破3万片,极大缓解了国内短缺困境。就在所有人为他喝彩时,张汝京又一次功成身退。 他转身去了青岛,创办芯恩公司,搞起了国内首家CIDM模式的半导体企业。他还接下青岛大学微纳技术学院终身名誉院长的担子,天天忙着给台湾高校写信,跑美国对接合作资源,就为了培养本土的半导体人才。 “半导体行业是苦差事,年轻人容易待不住。” 张汝京看着学院首批120名学生专注的眼神,心里满是希望。他说自己在青岛做的就是“抛砖”,盼着能引来更多“玉”投身中国芯事业。 74岁那年,张汝京又有了新动向,他从芯恩离职,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担任执行董事。有人问他累不累,他开玩笑说,跟行业前辈比,自己起码还要再干17年。 支撑他连轴转的,还是那份执念。他把90多岁的母亲接回大陆养老,母亲临终前特别心安。家族里的年轻一辈,也跟着他陆续归国,把根扎回了这片土地。 “离开故土多年,我要为祖国出一份力的信念更加强烈!” 张汝京的话没有豪言壮语,却比任何誓言都有力量。 当年放弃台积电股票的决绝,后来创办企业的艰辛,被迫离职的无奈,再到一次次重新出发的坚韧,都藏着这颗滚烫的中国心。他用一辈子证明,有些东西,真的比金钱重要得多。 官方信源:青岛日报社(集团)《一腔热忱倾注“中国芯”》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
史鉴奇谈
2025-09-28 10:00:17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