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9月21日,北京,协和医院的谭先杰教授感冒后吃了片头孢,几分钟后突然头痛头胀,脸色紫得吓人,当场被家人紧急送进抢救室!事后他心有余悸地说:“以前都是我救别人,从没料到自己会躺在这里。” 当一个救死扶伤几十年的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因为一片小小的头孢,被火速送进抢救室的时候,这故事的冲击力可就大了。 谁能想到,平日里专注于守护患者健康的北京协和医院谭先杰教授,也有过需要他人全力抢救的时刻? 对此,谭教授本人也不禁感慨,这样的经历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这戏剧性的一幕,不只是他个人的惊险经历,更是给我们所有人的“经验性用药”习惯,狠狠敲了一记警钟。 这事儿最讽刺的地方就在于,让谭教授陷入险境的,恰恰是我们很多人都干过的“小事”。 9月21号那天,他感觉感冒加重,就凭着过去的经验,顺手拿了家里妻子剩下的头孢吃了下去。 这个举动,跟他平时在医院里告诫病人的话,简直是背道而驰。 “以前吃过也没事啊”,这几乎是大家用药时最常见的心理安慰。谭先杰用他专家的身份,亲身示范了这种想法有多危险。 不管是医学大牛还是普通人,都容易在熟悉的事情上放松警惕,让习惯代替了思考。 经验这东西,有时候非但不是保护伞,反而会麻痹你的神经,让风险悄悄溜进来。 我们必须得扔掉“这药我熟,所以安全”的老观念。 药品的安全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更像一个动态的三角关系,由“药品本身”、“你的身体状态”和“用药的时机”三方共同决定,哪一环出了岔子,整个安全链条都可能断掉。 首先,药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算都叫头孢,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产品也可能有微小的区别。你上次吃着没事的那颗,和你这次要吃下的这颗,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其次,我们的身体才是最大的变量。 人的免疫系统可不是一块石头,它会随着年龄增长、熬夜、生病这些因素而波动。 就像谭教授当时正处在感冒加重的状态,身体的防御系统可能早就和平时不一样了。 过去的“不过敏史”,根本没法给未来打包票。 最后,用药的时机也特别关键。 在没搞清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之前就用抗生素,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谭教授的这次意外,就是在一个身体状态不佳的“时机”,服用了一颗来源、批次都不确定的“药品”,最终导致了身体状态的急转直下。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得建立一套不靠经验、标准化的“主动防御”手册。 这可不是什么模糊的感觉,而是一套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 防御第一步,是“用药前审查”。 花几分钟看看说明书,绝对不乱吃别人的剩药,吃完药最好跟家里人说一声,这都是用药前的“安全检查”。 防御第二步,是“用药后监控”。 吃完药别急着忙别的,留出半小时到一小时观察一下。注意身上有没有起疹子,有没有胸闷气短。 谭教授从吃药到感觉血液冲上头、呼吸困难,也就几分钟的事。 防御第三步,是准备好“应急预案”。 如果只是轻微的皮疹、瘙痒,立刻停药,多喝水加速排泄。 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脸色发紫这些要命的症状,别犹豫,马上打120或者冲向最近的急诊室。 说到底,谭教授的这次“遇险”,不是什么医学奇闻,而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普遍警告。 它告诉我们,在复杂的生命科学面前,不存在什么一劳永逸的安全经验。 我们得把每一次用药,都当成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独立事件。 安全这事儿,最终还是攥在自己手里,多一分警惕,就是给生命多加了一重保障。 信源:光明网2025年09月25日关于《协和专家吃头孢遇险,医生紧急提醒→》的报道
“万万没想到!”9月21日,北京,协和医院的谭先杰教授感冒后吃了片头孢,几分钟后
经略简料
2025-09-28 10:44:24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