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俄罗斯得好好看清自己的处境。如果不想把自己搞垮,就得明白一个硬道理,几百年

是逸屹呀 2025-09-28 11:34:44

我觉得俄罗斯得好好看清自己的处境。如果不想把自己搞垮,就得明白一个硬道理,几百年来,你们的扩张靠的不是什么过硬的军事或技术实力,而是历史积累的体量和技术红利。几百年来,扩张看似强大,其实是借了别人的力。   很多人一看俄罗斯,就觉得是个“军事强国”,肌肉感十足,但掀开盖子看看,会发现点不一样的东西,它的强大,好像总缺了点“内功”,更像是一场持续了几百年的“权力外包”游戏,一种依赖外部力量的“借力”模式。   这套玩法在过去帮它打下了偌大的家业,但到了今天,似乎越来越玩不转了。   俄罗斯最大的本钱,就是它那大得吓人的国土,靠着这片土地,它能跟零散的西伯利亚部落玩消耗战,也能在全球牌桌上,光凭“块头”就占个座,形成一种天然的威慑,这种利用地理纵深和人口基数来化解压力、消耗对手的策略,本质上就是向“地利”借力。   技术上,俄罗斯的路线图就更直接了:看上啥,就“拿”来啥,彼得大帝跑去荷兰学造船,苏联的米格战机心脏是英国的图纸,重型轰炸机干脆照着美国的B-29抄。   甚至连家家户户开的拉达汽车,骨子里也是意大利菲亚特的旧技术,这种“拿来主义”贯穿始终,以至于在美国已经量产微处理器的时候,苏联还在跟真空管较劲。   它还特别擅长在历史的缝隙里找机会,当年给蒙古人当“包税工”,攒够了本钱就反手把它吞了。   看到波兰、奥斯曼帝国一衰弱,就立马上去分一杯羹,二战后的乱局里,它更是通过政治运作和联盟,为自己捞足了好处,这种趁虚而入的机会主义,让它总能在关键时刻借到“时势”的大力。   可这种“借力”是有代价的,等于把国家的未来给抵押了,所有资源都砸进了军工这个“黑洞”,造出了强大的武器,老百姓却连面包都可能短缺。   除了军火,几乎拿不出什么有竞争力的民用产品,汽车也好,手机也罢,都得靠进口,经济结构极度单一,死死地被绑在石油和天然气上。   天天“借”东西,自家的创新能力自然就废了,看看现在那些听起来很唬人的武器,像“白杨-M”、“先锋”,说白了还是在吃苏联时期的老本,进行升级改造,长期的技术依赖,让它在当代核心科技的赛道上几乎隐身,形成了一种僵化的路径依赖。   问题是时代变了,过去能随便“借”的东西,现在都成了高墙,俄乌冲突一来,家底就露馅了,精确制导武器不够用,无人机、电子设备等短板暴露无遗,只能靠消耗苏联留下的海量炮弹库存硬撑,西方持续且统一的制裁,更是直接掐断了技术引进的渠道。   以前管用的“大块头”优势,现在也不灵了,在现代经济和科技战里,光有土地和资源是不够的,人家一制裁,你的国库就紧张。   历史积累下来的资本正在快速消耗,曾经可以利用的外部力量,如今反而变成了束缚自己的绳索。   过去那种趁乱下手的地缘政治机会,也越来越少,全球信息网这么发达,国际上日益孤立,哪还有那么多“真空地带”让你钻空子?   可以说支撑“借力模式”的三根柱子,技术红利、体量优势、机会窗口,正在同时崩塌。   所以说“借力模式”解释了这个国家力量的来源,也暴露了它骨子里的脆弱,想真正走出困境,恐怕得彻底告别几百年的旧梦,把劲儿从“向外借”转到“向内生”,老老实实搞自己的经济和技术。   不然再厚的家底,也总有败光的一天。 以上信息来源于澎湃新闻客户端 1914年以前的沙皇俄国:一战起源的俄国视角

0 阅读:16
是逸屹呀

是逸屹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