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一旦开战中国将被包围,俄:真正的危险不在外围,而在内部!美国曾表示,只要中美

义气先义 2025-09-28 12:09:05

美:一旦开战中国将被包围,俄:真正的危险不在外围,而在内部!美国曾表示,只要中美开战,那中国必将陷入被合围之势,可大俄却说,被包围并不是最危险的,真正该担心的是内部的问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回来,这事儿得从2023年初说起。那时候,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司令迈克·米尼汉将军发了一份内部备忘录,直截了当地写到,他的直觉是2025年中美会打起来。这话一传开,闹得沸沸扬扬。五角大楼赶紧出来澄清,说这不是官方立场,只是个人看法。可米尼汉没退缩,他后来在国会听证会上重申,这基于对亚太局势的评估。简单说,美国那边觉得,如果台海真出事儿,他们能快速拉起盟友,形成对中国的海上封锁。想想看,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这些地方的美军基地像一张网,理论上72小时内就能卡住中国沿海的补给线。这不是空谈,根据公开数据,美国在亚太有上百个军事设施,关岛的B-52轰炸机、横须贺的航母战斗群、群山的F-16战机,全都瞄准了西太平洋的关键点位。菲律宾的克拉克基地最近还扩建了导弹阵地,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潜艇队也加强了南海巡逻。2025年到现在,这些部署没停,相反还加码了,比如美菲联合军演规模翻倍,越南边境的雷达站也开始联动手册。美国的算盘打得响:用外围压力逼中国分心,切断能源和贸易通道,让经济先扛不住。 但这套包围策略真那么铁板钉钉吗?其实执行起来有不少坑。中国海军这些年下水速度飞快,003型航母服役,火箭军的东风导弹射程直达关岛。要是真动起来,那些分散的美军基地反倒容易成靶子。米尼汉的备忘录里也提了加速训练,但现实是,美国的太平洋战略已经在从进攻转防守。2025年上半年,南华早报报道,美军开始强调“分散生存”模式,就是怕中国导弹雨点般砸过来。话说,外围围得再紧,也得看里面怎么破局。这时候,俄罗斯的视角就进场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理事会荣誉主席谢尔盖·卡拉加诺夫,这位老专家多次在文章里点明,大国倒下很少是因为外敌一锤子砸碎,更多是内部烂了根。拿苏联解体来说,1991年那会儿,外部压力有,冷战对抗天天上演,可真正要命的是经济停滞。工厂效率低下,物资短缺,民族矛盾发酵,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堵住窟窿,八月政变一闹,直接崩盘。卡拉加诺夫在2024年的分析里直说,中国作为大国,军事实力在涨,但内部短板得警惕,尤其是能源、粮食和技术这些命根子。要是战时这些链条一断,外围再围也没用,因为国家机器自己先卡壳了。 先聊能源这块儿。中国是全球头号石油进口国,2024年进口依存度超70%,每天吞下上千万桶原油。其中一大半走马六甲海峡这条窄道,窄得像根火柴梗。2025年数据没变,80%的进口油还得从这儿过。要是美国真封锁,南海一乱,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立马喝西北风。工业区那些化工厂、炼钢厂,全靠稳定油供转起来,断一天,生产线就停。卡拉加诺夫的提醒不是危言耸听,苏联后期石油管道老化,供应一紧,民生就炸锅。中国当然知道这痛点,早几年就开始多元化,中东供应商拉到俄罗斯和中亚,2025年从中亚管道进口油量涨了15%。但海运占比还是高,替代路线如缅甸的油气管线建了,可运力有限。电动车推广是好招,特斯拉和比亚迪销量拉动下,油耗整体降了点,但短期内,马六甲这道坎儿还得过。 粮食安全也差不多,主粮自给率高,大米小麦基本稳,可饲料和食用油就靠进口了。2025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创纪录,超1亿吨,其中巴西占了大头,七成以上去向中国。巴西那边3月一船15.7百万吨,全冲着中国来。为什么?猪肉消费量世界第一,养殖业全指大豆做饲料。要是贸易中断,巴西船队一堵,食用油价格立马翻倍,超市货架空一半。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阿根廷和乌拉圭多买了500万吨大豆,就是防着美中贸易摩擦升级。苏联解体前,粮食配给券发到手软,民众排队抢面包,那场景中国不想重演。所以,内陆推广耐盐碱水稻,海南试验田产量上去了,杂交玉米也推开,目标是把自给率从80%提到85%。但进口依赖短期难脱,战时一卡,养殖成本飙升,肉价跟着涨,社会稳定就得掂量。 技术卡脖子更棘手。核心部件如芯片、软件,中国进口额巨大。2025年,美国继续管制高端设备出口,华为中兴那些企业库存撑半年都费劲。卡拉加诺夫在访谈里提,现代战争打的就是补给链,技术一断,军工生产就瘸腿。苏联后期,科技落后,军备堆积如山却用不上。中国学聪明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进到尾声,核心材料国产率从40%提到70%。半导体领域,华为海思芯片自研,2025年7纳米线上了量产,AI模型也本土化,百度和阿里的大语言模型不靠美国GPU。西安成都的研发中心迁入内陆,分散风险,高科技企业把生产线往西挪。总的看,美国的72小时封锁听起来吓人,可实战中中国反制力强,外围网容易破。俄罗斯点醒的内部问题,才是真考验。

0 阅读:0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