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是科研的副产品还是发动机? 某院士劝诫年轻人“过早追求‘帽子’不利于科学发展,应该挑战难题,而不是做容易的热点项目。"”他还批评某些基金会评选的“优青”头衔,认为这会给年轻人树立“坏榜样”。 网友查了一下,这位院士光是“院士头衔”就有四个: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优青杰青这事就更搞笑了,2002年这位院士靠“杰青”经费启动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预研。 当时,这位院士回国不久,此前推动的长基线中微子实验因故夭折,科研陷入瓶颈。此时“杰青”经费的获得(连同“百人计划”经费),成为其科研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科学工作者的头衔,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科研的副产品,但实际情况却是,它就跟公职人员的级别一样,是能力的巨大的放大器,副产品变成了发动机,变成了开山斧。 这种情况下,面对各种头衔的诱惑,年轻人能淡定吗?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头衔是科研的副产品还是发动机? 某院士劝诫年轻人“过早追求‘帽子’不利于科学发展
谦与谦寻
2025-09-28 12:54:24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