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南:五天四射洲际导弹,美国人终究看懂了“九三阅兵”。直新闻:美军五天四射“三叉戟Ⅱ”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引发多方关注。美国海军战略系统项目办公室称,此次试射属于“计划内的例行测试”,不针对任何正在发生的世界大事。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美军五天四射“三叉戟Ⅱ”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带有鲜明的战略意图,肯定不只是某种例行测试,箭在弦上,必有所指。 美媒《新闻周刊》在报道标题中就写道,美军此次密集试射,“一只眼看向的正是中国”。 中国首次公开展示“巨浪-3”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和“惊雷-1”空基战略导弹,标志着其战略威慑体系完成了关键性升级。 美军的“五天四射”,正是对这种“对话”的直接回应。 选择“三叉戟Ⅱ”这一海基核力量的支柱进行密集试射,意图明确:第一,重申美国海基核力量的可靠性、战备状态和压倒性优势,对冲中国新兴战略核力量带来的心理冲击,试图稳住战略天平。 第二,向盟友保证延伸威慑的可靠性,尤其是在欧洲面对俄罗斯核威胁、在亚太面对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美国需要以此种高调方式巩固联盟体系。 第三,这也是对俄罗斯的一种“双重信号”——既是威慑,警告其不要在乌克兰危机中轻举妄动;也是“稳定”的暗示,表明美国拥有足够且有效的核手段,避免误判导致局势升级。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旧交织”的核时代,其特征更为复杂: 1. 技术维度多元化: 冷战时期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核弹头数量和投送工具的当量、精度上。 今天,竞争领域扩展至高超音速武器、反导系统、太空能力、网络战与核指挥控制系统的融合等,使得战略稳定方程式的变量更多,不确定性更强。 2. 行为体与态势复杂化: 除了传统的美俄中三大国外,其他有核国家以及寻求核能力的国家行为也在影响地区稳定。 大国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两极对抗,而是呈现出竞争、对抗、合作并存的复杂网络。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与美俄之间的核对抗相互交织,但又各有其内在逻辑。 3. 战略学说演变: 俄罗斯降低了核武器使用门槛,将核武器视为弥补常规力量劣势的工具;美国则在强化核武库现代化的同时,也面临如何应对“有限核战争”理论的挑战。 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但其力量的增长本身就会引发外部的再评估和反应。这些不同的学说如何相互作用,增加了战略误判的风险。 美军的高调试射,意在展示实力、巩固安全,但客观上可能刺激中俄进一步加速其核力量的现代化或调整其战略部署,形成某种程度的“行动-反应”循环。 这种“威慑内卷”带来的代价是巨大的。首先是巨大的经济成本,核武库的维持与升级吞噬着本可用于民生、科技、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宝贵资源。 其次是战略风险的累积,频繁的力量展示和边缘政策游戏,增加了因技术故障、沟通失误或决策误判而引发危机甚至冲突的概率。 最后,它可能侵蚀国际军控与裁军体系的基础,使得重建战略稳定与互信的对话变得更加困难。 在核威慑的阴影下,大国关系犹如行走在理性的悬崖边缘。力量平衡是必要的现实,但若将其视为维护安全的唯一支柱,则无疑是危险的。 历史表明,核力量可以制造一种恐怖的和平,但这种和平是脆弱的、高成本的,且无法真正解决国家间的根本矛盾,也无法提供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 真正的、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建立在更深层次的基础之上: · 对话与沟通机制: 尤其是在危机时刻能够有效运作的热线和高层对话渠道,对于防止误判至关重要。 · 危机管控规则: 大国间需要就如何避免在海上、空中等领域的偶发事件升级为冲突建立更明确的规则。 · 军控与透明措施: 尽管《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前景暗淡,但探索符合当前战略现实的新军控框架,增加战略力量的透明度,仍是缓和紧张、构建信任的努力方向。 · 共同利益的拓展: 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防扩散等全球性挑战面前,大国拥有共同利益。合作应对这些挑战,有助于积累互信,为管理战略竞争创造更有利的氛围。 美军“三叉戟”导弹划破天际的轰鸣已然消散,但它留下的战略涟漪仍在扩散。 这场“五天四射”的剧场表演,清晰地告诉我们,大国间的核博弈已进入一个更加显性化、符号化的新阶段。 各方都在用最具震撼力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安全诉求与战略决心。 然而,一个更深层次的悬念也随之浮现:当所有参与者都将筹码不断推高,致力于打造更锋利、更坚固的“核盾牌”时,我们是否正在不知不觉中,将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置于一个更加精细但也更加脆弱的平衡木之上?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坚持客观立场,旨在促进理性讨论。原创首发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信源、图片均来自网络,若存在争议、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
张思南:五天四射洲际导弹,美国人终究看懂了“九三阅兵”。直新闻:美军五天四射“三
薇薇呀
2025-09-28 13:06: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