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电磁弹射路线失败,美国将迎来最惨痛后果:美海军或再没有新航母 美国当初押注电磁弹射路线时,恐怕没料到这场技术赌博会把自己逼到无航母可用的绝境,这种对新技术的盲目乐观,早就为今天的困局埋下了伏笔。 他们一门心思要靠中压交流+飞轮储能的组合拳拉开代差,却忘了基础技术没夯实的花架子根本经不住实战考验,最终让福特号成了艘“昂贵的试验舰”。 作为这场豪赌的核心产物,福特号从2017年服役至今快八年,别说形成实际作战力,连基本的弹射训练都问题百出。 美国国会2021年的报告早就戳破了谎言,这玩意儿实际故障率是设计指标的17倍,平均每弹射240次就得出一次岔子,到2022年折腾了五年,故障率也才勉强降到每614次出问题,离当初承诺的千分之零点二五差着十万八千里。 2022年3月的一次训练更惊险,电磁弹射器突然牵引力失控,直接把一架“超级大黄蜂”的前起落架拉得严重变形,战机差点冲出甲板掉进海里,这哪是作战装备,简直是随时会出人命的“不定时炸弹”。 更要命的是弹射器的牵引杆,寿命比设计值短了40%,频繁断裂不说,每次更换维护都得花上大笔银子,硬生生把吞金兽变成了碎钞机。 电磁弹射的麻烦还没解决,拦阻系统和武器升降机又掉了链子。福特号装的先进拦阻装置根本没法实际使用,战机着舰时要么拦不住冲过头,要么拉力太大扯坏机体,好几次训练都得靠老水手手动应急才没出大事。 而号称“先进”的武器升降机更离谱,最初11台里只有少数能正常运转,剩下的要么卡壳要么负载不够,弹药没法及时运上甲板,就算战机勉强弹射出去,回来也没弹药可挂。 美国海军本来想靠这些新技术提升战机出动效率,结果现在反倒成了拖累,福特号的实际出动率还不如老旧的尼米兹级,堪称技术升级的笑话。 最致命的是,美国当初一门心思扑在电磁弹射上,把蒸汽弹射这条后路给彻底断了。生产蒸汽弹射器的BW公司,曾经为10艘尼米兹级、4艘小鹰级造出62条C-13型蒸汽弹射器,连法国戴高乐号都得求着它买,可就因为美国海军认定蒸汽弹射“过时”,不再给订单,这家百年企业只能剥离弹射器部门破产清算,如今早就不复存在四年以上。 更坑的是,BW公司不只是造弹射器,连航母上给蒸汽管道保温的小型燃油锅炉都只有它能造,现在福特号上的锅炉要是坏了,只能去肯尼迪号上拆零件应急,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简直是海军装备史上的奇观。 有人可能会说,大不了重启蒸汽弹射生产线,可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蒸汽弹射器有上千个精密零件,涉及46个州的2000多家供应商,现在20%的关键供应商都已经清盘倒闭,剩下的要么转产要么忘了技术,重新召集产业链至少得花十几年,还得砸几百亿美金,美国国会根本不可能批这笔钱。 更别提技术人员早就流失殆尽,年轻工人连蒸汽弹射器的图纸都看不懂,就算有零件也拼不出来。 这条断了的后路,直接把后续福特级航母逼上了绝路。肯尼迪号本来计划2025年交付,可现在连舾装都磕磕绊绊,3200公里的电缆铺了三年还没弄完,更别说调试那些麻烦的电磁设备。 企业号和多里斯·米勒号虽然还在建造,但核心的电磁系统问题没解决,就算造出来也是第二个福特号,美国海军自己都没底气接收。 更尴尬的是,福特级单艘造价高达130亿美金,比尼米兹级贵了近一倍,国会已经对这个无底洞失去耐心,2028年采购后续航母的计划能不能通过还是个未知数。 更让人头疼的是舰载机的问题,福特号本来该搭载F-35C隐身战机,结果因为电磁系统不稳定,加上建造成本超支太多,交付时连配套设备都没装,只能先用F/A-18凑数。 现在F-35C都服役六年了,还只能在尼米兹级上部署,美军计划最早2027年才让福特号具备运作能力,可到时候电磁弹射能不能稳住还是个问号。对比之下,别人家的电磁弹射航母都已经开始弹射五代机了,美国这领先优势算是彻底砸手里了。 现在的美国海军算是骑虎难下,继续造福特级吧,电磁系统的坑填不完,钱也跟不上;回头搞蒸汽弹射吧,产业链没了,技术也丢了;想换别的路线,短期内根本不可能。 尼米兹级已经开始逐步老化,最早的几艘快到退役年限,等它们退了,福特级又顶不上来,真有可能出现航母断层。 当初本想靠着电磁弹射技术巩固海上霸权,没想到一步踏错,把自己逼到了可能再也没有新航母的尴尬境地,这大概就是盲目追求技术跃进的代价。
押注电磁弹射路线失败,美国将迎来最惨痛后果:美海军或再没有新航母 美国当初押注
山河又月明
2025-09-28 13:52: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