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五名委员全票通过,最终裁定中国产渣罐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并对美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这项持续14个月的调查终于尘埃落定,意味着美国将对中国渣罐征收高额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先得说清楚,这事儿里的主角“渣罐”到底是个啥,这玩意儿长得跟大号铁桶似的,看着不起眼,却是钢厂的“续命神器”,炼钢时烧出来的钢渣全靠它装,没有它炉子立马就得停转,根本没法开工。 而现在的美国,早就没了造这东西的本事,本土最后一家渣罐厂去年刚倒闭,全美大大小小的钢厂全得指着中国货过日子,毕竟中国渣罐不仅耐造,交货还快,五年时间里对美出口直接翻了19倍,把美国市场的需求稳稳接住了。 就是这样一款美国自己造不出来还离不开的产品,被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折腾了14个月,最后五名委员全票通过裁定,给安上了“倾销和补贴”的名头。 这调查过程里的操作也挺有意思,今年3月美国商务部先出反补贴初裁,拿“不利可得事实原则”说事,说白了就是“你要是没按我们的要求提交资料,不管实际情况咋样,就按最高标准罚”,直接给了226.16%的临时税率。 到了6月反倾销初裁,又给出194.43%的倾销幅度,等到8月终裁,倾销率干脆涨到了294.43%,补贴率倒是没动,依旧是226.16%,两项加起来综合税率超过520%,这哪是征税,简直是直接给中国渣罐的美国之旅画上了句号。 可美国忘了,他们自己的钢厂早就被中国渣罐“喂熟”了,没了中国货,麻烦立马就找上门。那些靠微薄利润维生的电炉小钢厂首当其冲,渣罐断供后,每吨钢的生产成本直接涨了6美元,本来就赚不了几个钱,这下更是雪上加霜,不少厂子都开始“做一天停一天”,库存早就见底,采购经理们愁得不行,以前一周就能到货的渣罐,现在船还在太平洋上漂,价格已经涨了两轮。 倒是一些钢铁巨头在旁边鼓掌,觉得这样能逼出本土渣罐厂,可他们没算过,重建生产线哪是一朝一夕的事,等本土厂造出货,估计不少小钢厂早就关门大吉了,钢铁工人联合会里都吵成了一锅粥,有人想保住饭碗,有人盼着本土厂复工,根本没法统一意见。 更有意思的是,这所谓的“倾销和补贴”压根站不住脚。中国渣罐能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靠的是真技术,就像上海宝冶造的焊接式渣罐,用低合金高强度钢做材料,使用寿命比传统铸造渣罐翻了两倍多,33立方米的大家伙能稳稳当当长期使用,还拿到了国家专利,宝钢、梅钢这些大钢厂都常年用他们的货。 这种靠技术和性价比赢来的市场,硬生生被安上“倾销”的帽子,着实有点说不过去。而且美国用的“不利可得事实原则”早就成了惯用伎俩,2024年对中国热轧碳钢板的双反日落复审里,就用类似的逻辑给出了90.83%的倾销幅度,说白了就是一套固定剧本,先找个由头发起调查,再用规则漏洞开高额税率。 这波操作对产业格局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美国这边钢价跟着往上蹿,下游的汽车厂、家电厂跟着喊疼,毕竟钢材成本涨了,他们的产品要么涨价要么降利润,怎么都不划算。 而中国的渣罐企业压根没慌,美国市场没了,转头就把货卖到东南亚、中东,新订单早就排到下季度了,老板们都在说“地球这么大,总有地方炼钢,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场景其实不新鲜,2025年美国对中国瓷砖搞反补贴复审,给出358.81%的高额税率,中国企业也是迅速转向其他市场,保住了整体出口规模。 再往深了说,美国这是想靠关税把制造业拉回本土,结果先把自家的产业链卡了脖子。渣罐这东西看着是小物件,却是钢铁产业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堵了,整个身体都得难受。 之前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货加征高额关税,就曾闹出美国钢厂缺渣罐停产的笑话,现在重蹈覆辙,只能说明这种贸易保护的路子根本走不通。 中国企业早就不是只能被动挨打的状态了,有技术有产能,还能灵活调整市场布局,美国的关税大棒挥下来,没伤到别人多少,先把自己绊了个趔趄。 接下来的局面不难想见,美国要么看着钢厂继续受煎熬,要么就得接受更高价的替代货源,而中国渣罐会在东南亚、中东这些新兴市场扎下根来,说不定还能靠着这些市场进一步扩大产能、升级技术。 那些鼓掌的美国钢铁巨头可能没料到,他们盼来的不是本土产业的复兴,而是下游企业的成本飙升和市场流失,毕竟没有哪个行业能承受得住产业链断裂的代价。 这场持续14个月的调查,最后可能只证明了一件事:关税这东西没成美国制造业的护城河,反倒成了自家钢厂的绊马索,而中国制造业的韧性,从来不是靠所谓的“补贴”,而是藏在每一个耐造的渣罐、每一项过硬的技术和每一次灵活的市场转向里。
9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五名委员全票通过,最终裁定中国产渣罐存在
山河又月明
2025-09-28 13:52: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