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北约盟军最高司令格林克维奇称:美国已向盟国表示,中国已成为最大军事

烟雨评社 2025-09-28 15:43:12

9月24日,北约盟军最高司令格林克维奇称: 美国已向盟国表示,中国已成为最大军事威胁!从称中国是“系统性挑战”到升级为“军事威胁”,北约的口径跟着美国变,本质是冷战思维在作祟。 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格林克维奇的表态像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引发全球关注。这位四星上将对着镜头明确宣称 “美国已向盟国传递清晰信号,中国已是当前最大军事威胁”,话音刚落,台下欧美记者的闪光灯就密集亮起。 要知道,仅仅两年前的北约峰会上,官方表述还停留在将中国定义为 “系统性挑战”,如今这一字之差的升级,背后藏着明显的风向转变。 这种口径的调整并非突然。回溯到 2019 年 12 月,中国才首次出现在北约的声明中,那时还只是被轻描淡写提及。特朗普政府时期持续游说欧洲盟友,慢慢让中国走进了北约的 “安全雷达”。 2021 年布鲁塞尔峰会上,公报开始敲响警钟,把中国的 “既定目标和强硬行为” 与国际秩序挂钩,而到了维尔纽斯峰会,不仅保留了 “系统性挑战” 的说法,还直接点出对北约的 “具体威胁”,措辞一步步走向强硬。格林克维奇这次的表态,不过是把这种转变摆到了台面上。 北约的身段跟着美国转,行动上的配合更明显。原本聚焦欧洲安全的军事集团,近些年却频频把目光投向亚太,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四个 “亚太伙伴” 的领导人已连续两年受邀出席北约峰会。 美国还推动北约与日本签署 “个别针对性伙伴关系计划”,即便在东京设立联络处的愿望没实现,也在通过双边合作强化存在感。更值得注意的是,美英近期还在谋划把乌克兰战场的经验复制到亚太,想以 AUKUS 联盟为核心构建海上封锁能力,让欧洲的 “陆战模式” 在亚太变成 “海空威慑”。 但这种紧跟美国的步调,在北约内部早就出现了裂痕。美国前阵子施压 32 个北约成员国对中国加征 100% 关税,墨西哥一开始响应加征汽车关税,结果在中国反制压力下很快就撤回决定。 德国、法国这些欧洲大国更是态度暧昧,中国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汽车业、法国奢侈品行业都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根本不愿为了美国的战略牺牲自身利益。 有欧洲媒体统计,仅德国要是跟进对华关税,国内汽车行业就可能损失超 10 万个就业岗位,这种现实利益让 “对华强硬” 的口号很难落地。 更耐人寻味的是北约的战略逻辑。一边宣称中国是 “军事威胁”,一边却拿不出实质证据,反而自己在亚太搞起了军事扩张。法国航母跑到菲律宾海参与三航母联合演练,英国航母编队频繁现身南海周边,这些行动与格林克维奇口中的 “维护安全” 背道而驰。 巴基斯坦有撰稿人就尖锐指出,北约这种把军事集团扩张到亚太的做法,本质上就是企图对中国发动新冷战,用几十年前的对抗思维应对当今的多极格局。 美国想拉着北约围堵中国,自身却早已显露疲态。之前推动 “关税联盟” 没成,现在搞军事威慑又面临资源分散的问题。 2024 年美国从欧洲部分撤军,2025 年加速这一进程,本想腾出手应对亚太,却让欧洲盟友对美国的 “安全承诺” 越发怀疑。德国总理朔尔茨就曾私下表示,“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美国的篮子里”,这种心态在欧洲并非个例。 从 “系统性挑战” 到 “最大军事威胁”,北约的话术变化背后,是美国冷战思维的延续。但时代早就变了,全球化让各国利益深度捆绑,强行搞阵营对立、军事围堵,不仅会撕裂国际社会,也会让北约自身陷入矛盾。 格林克维奇的表态或许能搅动舆论,但看看那些犹豫的欧洲盟友,再想想亚太国家对 “阵营对抗” 的警惕,就知道这种老套的冷战玩法,在今天早已行不通了。 与此同时,全球舆论关注调整的深层影响。中国外交部回应称,这种做法延续冷战思维,加剧分裂。俄罗斯则利用机会批评北约,宣称欧洲安全正面临“人为破坏”。美国国防部文件透露,撤军比例不固定,取决于盟国贡献情况。未来几年,印太军演将增加,欧洲防务合作或加速。 信源:微博——今日俄罗斯RT

0 阅读:1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