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

韫晓生 2025-09-28 17:48:38

[太阳]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没有丝毫顾忌,反而还主动说道:放我这吧,我可以替他当守墓人!   (信息来源:中红网——无处安放的前外交部长)   1983 年9月,北京医院的病房被浓重的药味包裹,70 岁的乔冠华已步入生命的终章。   这位曾在联合国大会上以爽朗笑声震撼世界的外交家,枯瘦的手紧紧攥着夫人章含之的掌心。   他吐露出最后的心愿,归葬盐城老家。   简单的字句里,是漂泊半生的游子对故土最刻骨的眷恋。   次日凌晨,癌症终究带走了这位外交巨擘,他的遗体告别仪式由对外友好协会主持,骨灰暂且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   三天后,章含之亲手将那方承载着思念的骨灰盒取出,带回自己的卧室安放。   在未能完成丈夫遗愿之前,她要让这份牵挂日夜陪伴在侧,仿佛他从未远行。   时光悄然流转,1984 年 12 月,章含之终于下定决心,要带着乔冠华踏上 “回家” 的路。   她收拾起简单的行囊,将骨灰盒小心揣在怀中,踏上前往江苏盐城的旅程。   盐城建湖县的水土养育了这位日后叱咤外交舞台的英才,也封存着他年少时的青涩记忆。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乔冠华归葬故乡的这一想法遭到拒绝。   章含之满心热忱化作刺骨的无奈。   绝望边缘,苏州的轮廓在章含之脑海中愈发清晰。   乔冠华生前素来偏爱苏州的温婉景致,曾无数次与她谈及这座城市的灵秀。   而章含之的母亲与外婆本就是苏州人,这座城于他们而言,早已缔结了特殊的亲缘纽带。   或许,这里能成为丈夫的安息之所?   1985 年,章含之怀揣着一丝希冀赶赴苏州,找到了乔冠华多年前的好友李颢。   李颢摩挲着书桌一角那方褪色的端砚,那是 1943 年乔冠华途经苏州时赠予他的。   砚台背面 “以文会友,以心相交” 的题字,仍清晰可辨。   他们是因为一场手术结识的,李颢是外科医生,而乔冠华是他的病人。   乔冠华纵论时局时的激昂,连同他爽朗的笑声,都深深镌刻在李颢的记忆里。   后来乔冠华投身外交事业,两人虽见面渐少,书信往来却从未间断。   那些字迹洒脱的信笺,记录着半世的相知相惜。   回到1985年,李颢见到章含之抱着一个素色骨灰盒,神色憔悴却目光恳切。   “李先生,冠华想回盐城而不得,我实在走投无路了。”   章含之的话音带着哽咽,李颢的心猛地一沉。   他想起乔冠华在信中多次提及的故土情结,守护挚友的最后心愿,成了他心中最坚定的念头。 “含之同志,你放心,这里绝不会让他漂泊。”   李颢没有丝毫迟疑,当即拿起电话联系吴县的工作人员。   拨号的瞬间,他眼前闪过和乔冠华相识的瞬间。   正是这份对乔冠华的深刻理解,让他在转达诉求时,格外动情。 当地的工作人员的应允让悬在心头的石头落了地,但李颢知道,这只是守望的开始。   他亲自陪着章含之踏勘墓址,最终选定吴县东山镇, 那是乔冠华当年最爱的去处。   当骨灰盒缓缓放入墓穴时,李颢站在最前排,低声说:“冠华,以后我常来看你。”   此后的十余年,无论春秋寒暑,李颢每周都会登上东山。   他会带着乔冠华生前爱喝的碧螺春,坐在墓前絮絮叨叨地讲些时事新闻、街坊琐事。   遇到雨天,他就撑着伞静静伫立,看着雨水打湿墓碑。   章含之每年从北京来,总能在墓前见到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阶和新鲜的供花,不用问也知道是李颢所为。   2002 年,盐城方面联系章含之商议迁葬事宜时,李颢正在整理这些年陪墓时写下的日记。   得知消息后,他没有劝阻, 他明白,挚友对故土的眷恋从未消散。   苏州的十九年守望,终究是为了等待真正 “回家” 的那天。 2004 年清明节前,李颢陪着章含之将乔冠华的骨灰从东山迁出。   临行前,他在空荡的墓位前站了许久,轻轻说了句:“一路好走,老朋友。”   从初相识,到 1985 年的挺身相助,再到十九年的默默守望,李颢用半生时光践行了 “以心相交” 的承诺。   这份跨越风雨的情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守护中,成为乔冠华归乡路上最温暖的底色。

0 阅读:105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