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和埃及之间,中国为什么选了埃及为突破口?因为伊朗这个国家不光反华,估计还想踩着中国人把资源要了,不一定扶的起来。 中国在中东外交布局中,长期注重能源安全和贸易通道保障。2015年伊朗核协议签署后,北京加大对伊朗石油采购,成为其最大买家,通过“一带一路”框架推动25年合作协议,承诺注入4000亿美元用于能源和基础设施。 初期进展顺利,双方签署多项备忘录,涉及油田开发和港口建设。但伊朗内部势力冲突渐显,改革派推动经济开放,保守集团担忧外资影响本土利益。革命卫队掌控石油和港口资源,在项目推进中设置重重障碍,导致实际投资执行率不足15%。伊朗表面寻求东方资金,却在关键领域拒绝开放,如恰巴哈尔港扩建项目,中国团队难以进入核心区,谈判多次搁浅。 伊朗外交风格呈现投机特征,既想借助中国对抗西方压力,又不愿履行对等义务。去年伊朗总统访华签署协议,声明中强调反对单边制裁,外界解读为伊朗借力对抗美国意图明显。访华后不久,伊朗转向俄罗斯缔结全面战略条约,甚至纳入核保护内容。这种左右摇摆损害互信,北京在核心利益议题上屡遇反复。伊朗还存在反华情绪,民众质疑中国商品倾销冲击本土工业,网络和街头传播负面言论,进一步削弱合作基础。伊朗革命卫队在油田和港口入口布设检查,限制外资设备进入,导致中伊长期协议推进缓慢,仅实现少量资金到位。 伊朗试图利用中国资源,却不提供优惠价格,石油出口几乎与国际市场持平,甚至附加条件,这让北京感到投资回报不确定。 相比之下,埃及展现出更务实的外交姿态。埃及地处亚非交界,掌控苏伊士运河,这条水道承担全球12%贸易量,中国对欧货物60%依赖其中。2014年塞西上台后,清除旧势力影响,为中埃关系注入活力。双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埃及“2030可持续发展愿景”,推动多个领域合作。去年底,王毅与埃及外长对话后,达成红海安全机制共识,埃及允许中国海军参与运河巡航,这在伊朗控制的波斯湾水域难以实现。今年年初,埃及顶住外部压力,将亚历山大港4号码头经营权延长至中国企业99年,作为回报,中方承建新行政首都商务区,并在沙漠兴建非洲最大光伏电站,提升埃及清洁能源占比至35%。 中埃合作区建设成为典范。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自2008年启动,已吸引185家企业入驻,累计投资约30亿美元,销售额超过53亿美元。园区形成新型建材、石油装备和高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为埃及创造4万余就业岗位。中国能建计划未来5年内投资10亿美元,聚焦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和储能领域,助力埃及清洁转型。中国开发银行向合作区二期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基础设施扩展。这些项目不仅提升埃及工业能力,还增强供应链韧性。埃及全面开放人民币直接投资,设立中埃联合基金,支持重大项目,简化中国投资者签证流程,这为中企出海提供历史机遇。 中国转向埃及的战略考量源于规避风险。伊朗区域影响力在去年事件后下滑,其盟友力量遭受打击,“抵抗轴心”显露颓势。伊朗内部分裂加剧,保守派倾向西方妥协,革命卫队紧握资源,担心中国资金威胁自身控制,导致协议执行不畅。伊朗借非法石油销售给中国炼油厂赚取所得,却在合作中拖延,单方面取消如水电集团20亿美元大坝合同,转让给西方企业,造成项目烂尾。中国不再愿承担这种不确定性,转向埃及这种政治稳定、战略清晰的国家。埃及不附加政治条件,互利共赢模式符合中国外交原则。
21岁女孩池广滢旅居埃及失联多天终于找到了,这是脑子有包,父母愚蠢无知啊,竟然放
【11评论】【8点赞】
用户58xxx95
伊朗和土耳其一个德行
用户42xxx57
波斯人从来都成不了气侯,历史上几十万波斯步骑对上亚历山大的4万步兵居然会溃不成军,可想而知波芷
用户42xxx57
波斯人从来都成不了气侯,历史上几十万波斯步骑对上亚历山大的4万步兵居然会溃不成军,可想而知波斯有多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