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GDP总量排世界第三,听起来很厉害,但你家楼下修鞋匠的年收入,和比尔·盖茨的银行余额加在一起,也不能说明修鞋匠变富了。 这个道理,放在印度身上同样适用。 IMF说印度按购买力平价算GDP排第三,是因为它有14亿人,哪怕每人每天只花5美元,加起来也是个天文数字。 可人均只有2500美元,比很多非洲国家高不了多少,三亿人日均生活费不到2美元。 你不能因为一个城市人口多,就说它比东京还发达。 真正的问题不在数据,而在我们怎么读数据。 媒体爱用“第三大经济体”吸引眼球,但没人告诉你,印度制造业占GDP不到15%,中国是27%;它有上百个独角兽,但大多数是外卖和打车平台;它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但一半以上找不到匹配的工作。 这些才是日常生活的底色。 我去年在孟买郊区见过一个家庭,夫妻俩在小作坊做塑料袋,月收入不到2000元人民币,孩子上不起公立学校,因为排队等名额要两年。 他们不穷,但也不“发达”。 印度的经济总量像一块巨大的蛋糕,可分到每个人手里的,只有一小块碎屑。 政府说经济在增长,统计局也承认估算误差可能高达12%。 真正的信号藏在细节里:私人消费增速从7.5%降到5.1%,电力缺口依然存在,农村厕所虽建了,但用水还是靠井。 这些,才是普通人每天面对的现实。 别被“第三”迷了眼。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它能生产多少商品,而在它能让多少人活得有尊严。 印度有潜力,但潜力不等于现实。 我们该关心的,不是它排第几,而是它能不能让下一个十年,比现在更像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巨大的人口统计表。
根据观察者网9月28日报道,黄仁勋近日接受采访时,竟毫不客气,怒怼美国的“对华鹰
【1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