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丹麦对外宣布,就在前一天晚上8点15分,卡鲁普军用机场上空又出现了非法无人机,逼得机场空域不得不短暂关闭,这可不是第一次了,逼得军方不得不暂时关闭空域,严阵以待。 说起来,这一周丹麦简直跟无人机杠上了,从22号哥本哈根国际机场瘫痪4小时,到24号日德兰半岛多个机场和军事基地接连被“光顾”,这些神出鬼没的无人机把丹麦搅得够呛。 最要命的是,这些无人机来得蹊跷,消失得也诡异,哥本哈根机场那次,直接让上万旅客被困在原地,航班大乱,等到军方在日德兰半岛展开搜捕,却连个影子都没找到。 丹麦国防部长说得挺直白:“这绝对不是业余玩家在恶作剧,”确实,这些无人机专挑敏感空域下手,对防空弱点一清二楚,每次都在被追踪前溜之大吉。 说起来也挺讽刺,现代防空系统能拦截战机、导弹,却拿这些慢悠悠的小型无人机没辙,一架几千美元的民用无人机,就能让耗资数亿的防御体系暂时失灵。 这让人不禁想起2022年丹麦附近海底天然气管道被破坏的事,如今威胁从海底转到了天上,而且更频繁、更隐蔽,说白了,现在随便哪个懂点技术的人,都能搞到过去只有军队才有的渗透能力。 哥本哈根大学的安全专家说得在理:“我们正在经历一种新型安全威胁的常态化,”这些事件妙就妙在,既不至于引发战争,又能持续制造恐慌,消耗你的国防资源。 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主要机场的无人机干扰事件比前一年多了将近一半,丹麦这一周的遭遇,不过是这个趋势的缩影罢了。 虽然大家心里都怀疑是俄罗斯在背后搞鬼,但证据呢?没有,不管目的是测试丹麦的反应能力,还是纯粹的心理威慑,效果都达到了:它们证明了在无人机时代,传统边界的概念正在失效。 想想看,哥本哈根机场瘫痪造成的损失、军事基地关闭引发的恐慌、持续搜捕消耗的资源,所有这些成本,都比一架无人机的价格高出成千上万倍,用最小的代价给你制造最大的麻烦,这大概就是现代版的不对称威胁。 说实话,丹麦这波无人机危机暴露了一个更让人头疼的问题: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谁都能搞空中威慑”的时代。 这意味着三件事: 第一,防守的成本远远高于进攻,你可能要花几百万打造防御系统,就为了防那架几千块的无人机,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第二,出了事找不到人负责,都不知道是谁干的,谈何报复?这种“匿名攻击”让冲突的门槛变得前所未有的低。 第三,我们依赖的关键设施变得特别脆弱,机场、电网、通信枢纽……这些地方在无人机面前,简直就像不设防一样。 要应对这种新威胁,恐怕得换个思路,也许该向网络安全领域取取经,建立监测网络、研发低成本拦截手段、制定快速响应机制,同时,从源头着手,给每架无人机装上“电子身份证”,让它们能被追踪溯源。 丹麦这周的遭遇,给所有国家提了个醒:当天空对每个人开放时,我们真的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国家安全,未来的防御体系,必须既能防国家级的威胁,也能防来自非国家行为体的骚扰,这不只是技术竞赛,更是思维方式的彻底革新。
9月27日,丹麦对外宣布,就在前一天晚上8点15分,卡鲁普军用机场上空又出现了非
物规硬核
2025-09-28 22:43:08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