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纪年法尚未通行之前,我国长期采用的是帝王纪年法,这种纪年方式在我国历史上占据了数千年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例如秦始皇元年对应的是公元前221年,汉高祖二年则是公元前205年。这种纪年法的准确性得益于皇帝地位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使得纪年不会出现混乱或重复的情况。 然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也会出现一些例外。比如,在汉初的公元前187年至公元前180年这段时间内,有人提出了采用吕后纪年的方式,如吕后元年(前187)、吕后二年(前186)等。但这种纪年方法不一定合理。 汉高祖刘邦逝世后,其子刘盈继位为汉惠帝。汉惠帝性格柔弱,与其母吕雉形成了鲜明对比。吕雉具有强烈的政治野心和手段,她成功地掌握了政权。在刘盈去世后,吕雉为了继续掌权,扶持了年幼的刘恭和刘弘为帝。然而,这两位少帝在位期间并无实际政权,吕雉才是真正的主导者。 尽管吕雉在实际上扮演了皇帝的角色,但她在名义上始终不是皇帝。因此,将她执政的时期称为“吕后某某年”并不符合历史传统和规则。如果以实际掌权者作为纪年的依据,那么历史上的纪年将会变得混乱不堪。例如,霍光、董卓、曹操等人在两汉时期也有类似的地位,但他们并未被用作纪年的依据。同样地,在女性掌权者中,慈禧虽然权势滔天,但纪年依然使用的是同治、光绪帝的年号。唯一的例外是武则天,她是因为废帝自立而成为皇帝,因此她的年号被用于纪年。 此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对待这段历史时也采用了少帝的纪年方式,而非吕后纪年。这进一步证明了在纪年上皇帝的唯一性和正统性。即使少帝在位期间没有实际政权,但他们仍然是国家的象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态度,而且他对于刘勃、周平等人宣称的少帝非惠帝之子的说法进行了间接的否定。 综上所述,吕雉虽在汉初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拥有实际权力,但在纪年上仍应坚持皇帝的唯一性和正统性。因此,将这段时间称为“少帝某某年”而非“吕后某某年”是更为合理和符合历史传统的做法。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刘光利、李殿元:《论历史纪年中子虚乌有的“高后”八年》,《成都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郑和带领27000多名士兵下西洋,在航行途中被只有巴掌大的爪哇国杀了170多人,
【20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