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安徽歙县人蒋七以长途贩猪为业,到了年底他去江西景德镇收账,回来时路过浮梁县鹅湖镇投宿,未料住的是一家黑店。 说起清末那会儿,安徽歙县那边的人干买卖的不少,尤其是徽州一带,出了名的商帮子弟,脑子活络,手脚勤快。蒋七就是其中一个,靠着赶猪过日子,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勉强养家糊口。歙县山多地少,养猪的营生从明朝就传下来了,到光绪年间,猪价还行,一头肥猪拉到外地窑场或码头,能换来几两银子。他家在县边上小村,平日里起早贪黑,喂猪、赶市、算账,一年到头就这么转悠。徽商的路子广,蒋七也沾光,走的都是熟道,从徽州翻山到江西,猪群一趟趟卖出去,赚的钱虽薄,但积少成多。清朝中后期,内地贸易热闹起来,盐茶瓷器这些玩意儿四处流通,猪肉需求大,窑工、船夫、挑夫都得吃肉,蒋七的生意也就跟着水涨船高。可那时候路不好走,山道泥泞,猪容易散,半路丢一头的损失可不小,他得眼尖手快,鞭子一甩,猪圈一围,才能稳当过关。 光绪朝的江西景德镇,更是瓷器天下,窑火日夜不灭,官窑民窑挤成一片。镇上窑户多,工人成千上万,猪肉是他们饭桌上硬菜,蒋七的猪多卖给那边的屠户或直接供窑。年底收账是老规矩,窑主欠的货款得追回来,不然明年怎么转本。他一个人上路,银子揣腰里,穿得破破烂烂,头发不梳,鞋底磨穿,故意装穷酸样。徽州人出门讨债的讲究就这样,财不露白,免得招眼。景德镇那年瓷价稳,青花瓷碗碟卖到江南,窑主手头宽裕,蒋七转了几家铺子,账本一摊,银子叮当落袋,总算没白跑。清末瓷业虽有洋货冲击,但内销还行,景德镇的出口贸易占大头,猪贩子像蒋七这样的,夹在中间吃点薄利,日子过得去。收完账,他背着包袱往回赶,路过浮梁县的地界,天擦黑了,鹅湖镇外头有家店面看着体面,门脸收拾得干净,他推门进去歇脚。浮梁县管着景德镇,商路繁华,镇子小,客栈茶铺林立,过路的贩夫走卒多,蒋七挑了间便宜屋,点了碗粥鱼干对付一顿。 没想到这店是黑店,掌柜一对夫妇,表面客气,背地里专盯独行的生意人下手。清末商旅风险大,黑店不是新鲜事,从江南到西北,偏僻路段的客栈里,多少人丢命赔钱。那些店主多是本地混不下去的,夫妻档或兄弟伙,靠宰客发财,杀完人埋后院,财物搜干净,继续开张。蒋七运气好,吃饭时碰上老相识,一个卖灯草的同行,两人喝了点酒,聊了聊生意,酒劲上来,蒋七胸口堵得慌,睡不着觉。他敲门找那卖灯草的,说了说不舒服,那人觉得没事,但想着明天还得赶路,就提议换屋睡。蒋七同意了,俩人抱被子悄没声地换了位子。他一沾床就睡死过去,那卖灯草的在蒋七原屋打起呼。半夜三更,夫妇俩摸进来,刀子扬起,朝着床上砍了好几下,那人哼都没哼就没了气。黑店的套路就这样,挑软柿子捏,蒋七贩猪的,看起来油水足,他们本打算先拿他开刀。蒋七睡得浅,听到楼上动静不对,溜下去一看,门开着,夫妇一个翻包一个搜身,他腿软心跳,咬牙没出声,趁他们低头捡银子,一口气跑出店,直奔县衙敲鼓报案。 衙门里头一听黑店杀人,立马派差役提灯去抓人。夫妇俩正拖尸往后院挪,被堵个正着,脸色煞白,刀掉地上响当当。浮梁县令审堂时,看他们眼神阴沉,不像头一遭,就下令搜店。屋里箱子一开,银两布匹堆成山,全是过路客的血汗钱。院子挖开,骨头一层一层露出来,几十具,有的烂成白架子,味儿冲天,在场人直捂鼻子。清末官府对黑店零容忍,这案子闹大,县令上报,夫妇判了凌迟,拖出去千刀万剐。蒋七后知后觉,摸着腰包直后怕,要没换屋,那刀落自己头上,他一介猪贩,哪打得过拿家伙的凶徒。从此他改走大路,避开小店,生意照旧,但多长了个心眼。鹅湖镇那事传开,商界警惕,黑店虽没绝迹,但官府巡查严了些。
清光绪年间,安徽歙县人蒋七以长途贩猪为业,到了年底他去江西景德镇收账,回来时路过
落叶随风呀
2025-09-29 00:11:43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