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1遍《道德经》,6个月后,运气发生了改变 先跟你说个我同事老周的事儿。去年这时候,他还是公司里出了名的“刺头”——跟领导争项目,跟同事抢功劳,连楼下食堂阿姨少盛一勺菜都要掰扯两句。结果呢?项目没争到几次,同事关系倒闹得僵,连他最看重的晋升机会,都因为没人愿意跟他合作黄了。后来有天他跟我吐槽“运气差到爆”,我随口提了句“要不你试试读《道德经》?我爸读了几年,脾气顺多了”,没成想他还真听进去了。 一开始老周读得直皱眉,说“这‘道可道,非常道’跟绕口令似的,有啥用?”。我让他别较真,每天早上通勤时读一段,不用逐字逐句懂,就记个大概意思。比如读到“上善若水”,他琢磨着“水不争,反而能流到各处”,正好那阵子有个项目,他本来想跟新人抢,想起这话,就主动把机会让了出去。你猜怎么着?那新人没经验,中途卡壳了,领导想起老周之前做过类似的,让他帮忙救场,最后项目成了,领导特意在会上夸他“顾全大局”——这是他半年来第一次被公开表扬。 老周真正觉得“运气变了”,是在第三个月。以前他总抱怨客户难搞,有回一个客户因为合同细节跟他吵得面红耳赤,换以前他早拍桌子了,那天他突然想起《道德经》里“以柔克刚”,就耐着性子听客户说完,还主动改了两处细节。客户后来不仅签了合同,还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老周,说“跟你合作省心,不抬杠”。老周后来跟我说“以前觉得运气是撞来的,现在才明白,你不跟人较劲,人就不跟你为难,这就是好运气”。 其实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会。前两年我总焦虑跳槽,觉得“留在原公司没前途”,每天上班跟熬日子似的,简历投了几十份,要么石沉大海,要么面试时跟HR聊不到一块儿。后来跟着老周一起读《道德经》,读到“知足常足,知止不殆”,突然就醒了——我不是公司不好,是我太贪心,总盯着没得到的,没把手里的活儿做好。从那以后,我踏实做项目,还主动帮同事分担,没俩月,部门经理升职,直接推荐我接了他的位置,薪资比我之前想跳槽要的还高。你看,这哪是运气?是书里的道理帮我调对了生活的“频道”。 肯定有人会说“读本古书就能改运气?这不是瞎扯吗”。其实真不是书有什么魔力,是《道德经》里的话,像个“镜子”,照出我们身上的急脾气、小心眼、太计较。比如以前我跟同事因为一个数据吵过架,后来读“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才明白赢了争吵,输了关系,值当吗?再遇到分歧,我先听别人说,反而能发现自己的疏漏。慢慢的,同事有好机会都愿意喊我,遇到问题也会帮我出主意——别人都说我“运气好,总有人帮”,可只有我知道,是我先改了跟人相处的方式。 你要是翻历史就知道,好多厉害人都懂这个理儿。就说曾国藩吧,早年带兵打太平天国,屡败屡战,急得都想跳江,后来读《道德经》,琢磨出“刚柔并济”的道理——以前他光靠硬拼,后来学会“以静制动”,不跟太平军硬碰,反而打了胜仗。他在日记里写“道家之言,看似柔弱,实则刚劲”,其实咱们普通人也一样,太刚易折,太急易乱,顺着《道德经》里的理儿走,反而少走弯路,这不就是“运气好”吗? 老周读满6个月那天,特意请我吃饭。他说现在下班不跟人喝酒吹牛了,回家陪老婆孩子,周末还去做志愿者。以前总觉得“运气差”,现在才发现,是自己以前太拧巴——跟领导拧,跟同事拧,跟生活拧,把路都走窄了。现在他跟我说“读《道德经》不是求神拜佛,是让自己学会‘顺’——顺别人的难处,顺事情的规律,顺自己的本心,路顺了,运气自然就来了”。你看,他现在不仅升了职,还跟以前闹僵的同事成了朋友,上次他家里老人生病,同事还主动帮他代班。 其实咱们常说的“运气”,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你待人接物的方式、处理事情的心态,慢慢攒出来的“善果”。《道德经》就像个“指南针”,它不教你怎么赚大钱、当大官,却教你怎么跟人相处不别扭,怎么遇到困难不慌神,怎么在贪心时收住手。每天读一遍,不是为了背下来炫耀,是为了让那些道理慢慢渗进心里,等遇到事儿时,能多一个平和的选择。 6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你不用急着求“运气变好”,就每天花10分钟,读一段《道德经》,想想今天的事儿能不能用得上里面的理儿——跟人吵架了,想想“不争而善胜”;遇到困难了,想想“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贪心了,想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慢慢你会发现,不是运气变好了,是你学会了跟生活好好相处,那些顺心事,不过是你善待生活的“回礼”。
哎看到这种真的很想哭[扁嘴]我们普通人这一辈子都在为了找工作奔波....
【1评论】【2点赞】
用户93xxx30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