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不是他个人欠了钱,而是他代表的万达集团在一笔1.86亿的股权回购协议里没履约。 法律上,法定代表人要为公司行为兜底,所以他被限高,但钱不是他个人花的。 这事儿常被误读成“首富塌房”,其实更像一场系统性调整的切片。 过去十年,万达靠借钱买楼、买影院、买海外资产,一路狂奔。 可当楼市降温、融资收紧,那些靠对赌协议堆起来的扩张,就成了定时炸弹。2023年开始,万达悄悄卖掉了十几个重资产项目,回血600多亿,不再做“房东”,转身做“管家”——把商场运营能力打包卖出去,连腾讯、京东都成了它的技术合作方。 这不是认输,是换赛道。 国家今年新发的文件,第一次明确点名“高杠杆+对赌”是风险源。 万达成了第一个被公开当教材的企业。 不是它特别坏,而是它太典型。 它的困境,让恒大、融创们在重组时都主动删掉了对赌条款;地方政府招商,也开始警惕“承诺业绩不达标就赔钱”的诱饵。 我们总爱看企业家跌落神坛的戏剧,但真正该看的是背后那套旧玩法的终结。 过去,成功等于规模大、扩张快、敢借钱;现在,能活下来的企业,靠的是现金流稳、管理细、不赌命。 王健林被限高那天,很多人说“一代枭雄落幕”,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中国商业规则重写时,第一声清脆的落锤。 他没倒,只是从“买买买”的老板,变成了“管管管”的操盘手。 真正的转型,从不轰轰烈烈,而是在没人注意时,悄悄把房子卖了,换成了服务合同。
王健林和万达是如何走到现在的我妈以前在万达工作,离职后才敢说真话,以前万达员工
【41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