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蓬勃发展的西宁地方工业,开启青海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光辉历史篇章。 解放前的西宁,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现代产业几乎一片空白。当时整个青海省仅有的十四辆老旧进口汽车,就是这一状况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西宁的工业建设快速起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兰青铁路建成通车,通往西藏及省内的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同时建起了皮革、火柴、肥皂、纺织、化工等一批轻工企业,为西宁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60年代,“青海湖”牌四吨载重汽车在这里成功量产,标志着西宁工业实现了重要突破。这一时期,西宁的工业建设全面推进,新建的高炉、矿井和各类工厂拔地而起,城乡街道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湟水两岸厂房林立,汽车、火车川流不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景象。 到1970年,西宁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冶金、煤炭、机械、化工、电子、建材、纺织、食品等门类的工业体系。从解放初期到1970年,西宁工业总产值增长了80倍;与1965年相比,1970年的工业产值也增长了4倍。 西宁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青海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各种农牧机械、电力设备、化肥农药和日用工业品源源不断地供应全省农牧区,彻底改变了昔日依赖少量进口汽车的落后局面。到1976年,西宁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产品种类丰富,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工业明珠。 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创业历程,凝聚着一代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为西宁乃至青海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区域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宁
毛泽东时代,蓬勃发展的西宁地方工业,开启青海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光辉历史篇章。 解
子于先生啥
2025-09-29 08:43: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