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归根!”,郑州新郑机场,一男子下飞机后小心翼翼的背着两个大书包,当走出机场时,他虔诚的跪地并将背包放下,面装着的竟然是骨灰,男子小心的拿出骨灰盒并不停念叨着“两位老哥,回家了,回家了” 7月的郑州新郑机场,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到达厅出口,人流裹挟着燥热的空气涌动。 一个身影格外显眼:58岁的男子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背上一前一后搭着两个大号双肩包,肩带磨得发亮,边角处还缝了块深色补丁。 他走得极慢,腰杆绷得笔直,每一步都像在托举着什么重物,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敢抬手擦一下。 刚踏出出口,男子便停下脚步,环顾四周看到举着“接靳伯、董伯回家”牌子的人群,深吸一口气后缓缓跪下。 膝盖碰到地面时发出轻微的声响,他先用袖子擦了擦包面,才慢慢解开背带。 从胸前的包里捧出一个裹着红绸布的骨灰盒,又从身后的包里取出另一个同样包裹的骨灰坛。 “两位老哥,咱们到家了,看看这就是新郑的天。” 他声音沙哑,手指轻轻拂过绸布上绣着的名字,眼眶泛红。 这一幕让等候的二十多位亲属瞬间红了眼,有人捂住嘴抽泣,有人忍不住跪地磕头。 这个男子,正是被两岸同胞称为“灵魂摆渡人”的台湾高雄里长刘德文。 这已经是他23年来第380多次跨越海峡送老兵回家,而今天,他带回来的是新郑籍老兵靳致钦和商丘籍老兵董先胜的骨灰。 靳致钦生于1925年,17岁参军抗日,1948年辗转去台后独居了二十多年,1970年在台北病逝时才46岁。 爷爷和父亲在世时,天天念叨大伯,说他是家里的长子,要是能葬回祖坟就好了。 71岁的侄子靳书民攥着刘德文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为了找大伯,靳家三代人找了30多年,直到去年看到刘德文的事迹,让儿子试着在网上联系,没想到不足半年就有了消息。 另一位董先胜老兵的回家路更波折。这位1912年出生的虞城人,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去台后住在眷村,2005年去世后骨灰暂厝在花莲。 他的侄孙董旭连说,从1995年起,父辈就开始寻亲,这心愿传了四代人。 刘德文拿到信息后,驱车近400公里在花莲的公墓里挨个排查,才找到老人的骨灰安放处。 说起为啥要干这事儿,刘德文的思绪回到了2003年。 那时他刚做里长不久,社区里住着不少大陆来的老兵,常有人拉着他聊家乡的山、村口的树,说着说着就哭了。 有位老兵临终前攥着他的手托付,里长,我没给爹妈尽过孝,死后你帮我送回去吧。 从那以后,他就没停下过脚步。2006年,他干脆辞掉银行的高薪工作,成了“专职”送老兵回家的人。 这些年的难处数都数不清,为了找一位老兵的骨灰,他曾在嘉义的荒坟里摔断过肋骨。 遇到同名同姓的情况,得对着民政系统的记录一条条核对,最长的一次找了整整一年。 但他有自己的规矩:只要条件允许,就给骨灰坛买张专属机票,“老兵们当年守护过国家,得让他们风风光光回家”。 这次来郑州,飞机上十几位台湾乘客认出他,主动打招呼说“刘里长加油”,这份认可让他觉得再累都值。 最让人动容的是背后的支持,一开始妻子总跟他吵架,觉得家里经济不宽裕,他还总往外跑。 直到2005年一起送山东老兵回家,看到对方90岁的弟弟跪地三谢,妻子当场哭了,后来每次都帮他收拾行李。 父母拿出80多万积蓄补贴旅费,父亲临终前还问“钱够不够买机票”。 儿子陪他去重庆送骨灰时,骄傲地跟人说“我爸爸很伟大”。 如今刘德文在大陆有了无数“亲人”。 这次交接现场,靳家人捧着锦旗,董家从新疆赶回来的侄子紧紧握着他的手不肯放。 他去湖北送骨灰时,几家人抢着接待;在山东机场,有家属等了他5个多小时就为见一面。 高雄地震时,几十位大陆亲属第一时间打电话问平安,“那种家人的牵挂,装都装不出来”。 这些老兵的乡愁里,有对父母的愧疚,有对故土的眷恋,而刘德文用23年的脚步,把这些跨越海峡的思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团圆”。 交接结束后,刘德文没多留,又背着空书包赶去高铁站。 他说自己体力还行,只要还有老兵没归乡,就会一直跑下去。 那句“两位老哥,回家了”还在耳边回响,这简单的六个字,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乡愁,也藏着两岸最深厚的血脉。 就像刘德文说的,“家是遮风挡雨的地方,但要是没有国的安稳,没有两岸同胞的牵挂,这些‘回家’的心愿,又怎能实现?” 落叶归根,归根的不仅是骨灰,更是跨越山海的亲情与认同。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2025-07-05发布:又一位豫籍抗战老兵“回家”了
陈独秀的最后四年,就困在四川江津那个叫“石墙院”的地方,几乎是靠施舍活着。可这人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