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称“中国令人失望”,中方回应6个字,反问为何不敢指责美国? 2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欧盟官员批评北京最新的减排承诺‘令人失望’,称这将加大全球气候目标实现的难度后,中国外交部反批欧盟抱持‘双重标准和选择性失明’,在自身气候目标上行动迟缓。” 追问更戳中要害,同样影响全球气候进程,为何对美国的倒退视而不见?这场对话背后,藏着的不只是气候议题的分歧,更是欧盟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的真实困境。 霍克斯特拉的指责听起来义正辞严,但细究起来站不住脚。欧盟自己正在推进的新能源转型,其实处处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撑。 今年前八个月,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已经超过160GW,即便对荷兰的出口同比有所下降,8月单月仍有近三成的环比增长。 这些组件撑起了欧洲不少可再生能源项目,而欧盟七类关键净零技术产品对中国的依存度都超过了半数,电网建设用的变电站技术更是离不开中国供应。 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出台了新能源招标新规,明里暗里给中国企业设卡。 这套新规号称要考虑“供应链韧性”,实际上就是针对中国。按照规则,只要某国产品在欧盟市场占比超过五成,或者增长过快,就会被重点审查。 更直接的是,陆上风电、海上风电这些关键领域,强制要求七成五以上的产品不能是中国产,主要组件也有限制。这种做法根本不是为了所谓的“韧性”,而是借标准之名搞贸易保护。 中国企业靠着技术和成本优势打开市场,却要面对这些“隐性壁垒”,比如数据必须存在欧洲境内,还要额外提交复杂的安全计划,这背后都是刻意抬高门槛的心思。 但欧盟对美国的态度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今年七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特朗普签了个协议,欧盟承诺三年内买七千五百亿美元的美国能源,相当于每年要多花两千五百亿美元。 要知道,去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能源总共才六百多亿美元,一下子要翻好几倍,这意味着欧盟每年可自由调配的能源进口资金直接被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法国财长都忍不住抱怨,美国能源价格比其他来源贵了四倍,可欧盟连句硬话都没说。 更关键的是,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做法早已突破底线。 这个人均碳排放居高不下的国家,不仅放松了化石能源开发限制,还在能源转型上频频开倒车,却从没见霍克斯特拉们说过一句“令人失望”。 欧盟嘴上喊着“净零工业”目标,要实现四成本土制造,转头就答应大量采购美国的高成本能源,这种操作哪里是为了气候治理,分明是把环境议题当成了政治筹码。 欧盟的双重标准,本质上是利益算计的结果。 对中国,它想既要享受供应链红利,又要遏制中国企业发展,于是用“去风险”的说法包装保护主义。 新规里那些看似中立的“非价格标准”,比如环境可持续性、技术创新能力,其实都是欧盟利用自身市场影响力在制定规则,也就是所谓的“布鲁塞尔效应”,强行把自己的标准变成全球门槛。 可它忘了,中国企业不是只能依赖欧洲市场,今年光伏组件对菲律宾的出口同比增长了六百多倍,新兴市场的崛起早就让欧洲的筹码没那么值钱了。 对美国,欧盟则彻底暴露了依附性。为了换取关税从三成降到一成五,就甘愿把能源自主权交到美国手里。 荷兰合作银行的分析师都说,要完成每年两千五百亿美元的采购,得把六成以上的能源需求转向美国,这在现实中根本做不到。 可即便知道是陷阱,欧盟还是跳了进去,因为在安全议题上,它离不开美国的庇护。 这种“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畸形状态,让它的政策充满了投机性。 这种投机正在反噬欧盟自己。德国汽车业三分之一的利润都来自中国,要是真跟着美国加征关税,光是德国汽车业就要损失四十多亿欧元营收。 法国的葡萄酒、乳制品对华出口也经不起折腾,现在已经出现了库存积压的情况。 更实际的是,欧洲医院里不少医疗器械都依赖中国组件,慕尼黑医院订的欧洲产设备,就因为缺了中国传感器,半年都没交货。 这些民生和经济层面的代价,显然比一句“令人失望”的指责更实在。 欧盟内部早就为此吵翻了天。德国、法国代表靠着工业界的数据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得罪中国,而波兰、捷克这些国家却一门心思附和美国。 冯德莱恩在记者会上强调“自主决策”,却连中国的名字都不敢提,就是怕激化内部矛盾。这种分裂让欧盟的对华政策忽软忽硬,看似有战略考量,实则是被各方利益牵着走。 中国外交部的六个字回应,戳穿的正是这种虚伪。 全球治理从来不是选择性问责,欧盟要是真为气候着想,该做的是督促美国回到减排轨道,而不是对着最积极的参与者挑刺。 要是真想要供应链韧性,该做的是加强国际合作,而不是筑墙设垒。
欧盟称“中国令人失望”,中方回应6个字,反问为何不敢指责美国? 28日,新加
波览历史
2025-09-29 09:47: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