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业人员,基本上车5到10分钟,就能知道一个系统真的做没做到一段式端到端。

李布滑 2025-09-29 10:31:31

“我们从业人员,基本上车5到10分钟,就能知道一个系统真的做没做到一段式端到端。”

技术路线有难易,用户体验现高低。

现在的汽车智能化,“端到端”三个字大行其道,各家都在宣传已经打通城市领航辅助。但回看用户端,不难发现:“能用”不等于“好用”,“高效”也不代表“踏实”。

很关键的一点在于,你的智驾系统能否在高效的同时,能不能建立足够的“心里安全感”,也就是信任感。

打个比方,我自己打网约车有个习惯,坐在后排看似在玩手机,但其实我时刻关注着司机的动向,他开车的行为,他的专业度,来判断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司机,测试新的智驾系统时同理。能力都大差不大,拼的都是【细节】和【预期】。

所以在今年试驾辅助驾驶的流程环节中,我更喜欢测试“熟面孔”,因为我知道它的脾性,对它有足够的预期,这其实何尝不是一种品牌效应。

目前市面上的“智驾品牌”,无非三类,车企自研、供应商方案,以及“把供应商藏起的自研”。

车企自研方案服务自家产品天经地义,但在全民智驾普惠的今天,供应商的角色才是不可忽视的功臣。

之前给大家拍过卓驭和元戎,今天给大家聊聊地平线。

地平线目前有征程6B,征程6M,征程6E,征程6P系列等多个计算平台,其中最强的是征程6P计算方案,560TOPS的算力,基于它打造的HSD系统,是一套以视觉为主的“一段式端到端”架构。

其实地平线HSD我偷摸关注很久了,这套系统有两个点做的非常优秀:

一是“防御性驾驶”。HSD在通过路口、斑马线、小路段时会主动缓行,类似人收油门的平顺降速;而在窄路通行时,它会主动靠近中线行驶,为右侧的非机动车留出充足空间。

很多端到端系统在绕行前车时,会有一个“停车+原地打方向”的思考过程——好听点叫“思考”,实际上是模型之间或模型与规则在“左右互搏”。无论从实际体验还是心理感受上,这种行为都不会帮司机建立“安心感”,反而让人心里打鼓:“我倒要看看你行不行”。

二是HSD的一段式端到端,会直接输出车辆的纵向与横向控制的融合指令。车是往前动的,方向是实时往对的方向走的,这就带来了“真人感”。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行为可预判,决策可信任,与特斯拉FSD非常像(FSD有极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但选道太弱了)称它为改良后中国版的FSD,并不为过。

地平线征程6P和HSD会在星途ET5首发上市,是的,这套系统还没上市呢,我反而觉得这是最恐怖的地方。因为它基于强化学习能力,一旦大规模交付,训练数据将不断反哺世界模型,再通过影子模式持续优化,实现能力的“涌现”。到那时,智驾的“DeepSeek R1时刻”,或许真的不远了。

HSD一段式端到端体验

0 阅读:5
李布滑

李布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