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杀猪正好犯了“杀朱”的名讳,后来机灵的朱元璋改了一字,巧妙解决了这一难题。 主要信源:(中华网——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杀猪怎么办?朱元璋用这招机智化解) 咱们都知道,老辈人过日子讲究规矩,其实古代社会比现在还讲究,不管是吃饭穿衣,还是当官出门,都有一套固定的礼仪。 其中有个特别重要的规矩,叫“避讳”,说起来还有不少有意思的事儿。 就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他就遇到过一个挺棘手的问题。 朱元璋姓“朱”,这个“朱”字跟老百姓天天要吃的“猪”字发音一样。 古代老百姓过日子,猪肉是主要的肉食来源,牛要耕田不能随便杀,羊肉又少还贵,家家户户几乎顿顿离不开猪肉。 可问题来了,要说“杀猪”“吃猪肉”,听着就像“杀朱”“吃朱”,这在当时可是大不敬,多不吉利啊! 总不能因为皇帝姓朱,就让全国老百姓都不吃猪肉吧? 这事儿让朱元璋犯了难。 其实这种“避讳”的规矩,早就有了,不是从明朝才开始的。 最早能追溯到夏商时期,那时候主要是避君王的名字,不能随便说、随便写。 比如夏朝有个君主叫启,那时候的人写文章提到“启”字,就特意换成“开”字,就是怕冒犯了君主。 到了西周的时候,避讳的范围更宽了,不光避君王的名字,连神明的名字也不能随便说。 再往后到了春秋战国,避讳更严了,有时候连官职名称都得改。 就说晋国吧,有个国君的名字里带“司徒”两个字,结果晋国直接把“司徒”这个官职给取消了,换了别的名字,就为了不跟国君的名字重字。 古代的避讳,大致分三种情况。 先说避君王的名讳,这是最严格的。 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说话写字都得躲开君王的名字,要是不小心说了写了,轻的受罚,重的可能还会惹祸。 再讲避圣贤的名讳,比如孔圣人,他叫孔子丘。 到了宋朝的时候,朝廷就规定,文书里要是遇到“丘”字,不能直接写,得改成“某”字,这是对圣贤的敬重。 还有一种是避长辈的名讳,这跟咱们现在尊重老人的道理有点像。 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他父亲的名字里有个“闲”字,所以杜甫写了一辈子诗,从来没在诗里用过“闲”字,哪怕有更合适的词,也会特意避开,这就是古人讲的孝道。 回头再说说朱元璋的难题,他最后想了个巧妙的办法。 有人给他找了个古字,叫“豕”(读“始”),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就有了,字形看着就像一头站着的猪,长嘴大肚还有尾巴,本来就是“猪”的意思。 朱元璋一看,这办法好啊! 以后老百姓说“杀豕”“吃豕肉”,既不跟“朱”字同音,也不影响正常生活,难题就这么解决了。 其实不光是“豕”,表示“猪”的字还有不少,比如“豚”。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陆游,他写过一句诗“丰年留客足鸡豚”,这里的“豚”指的就是小猪。 古代人用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东西,既解决了避讳的问题,也让汉语的表达更丰富了。 古代的避讳制度,看着是些繁文缛节,可里面藏着古人的智慧和讲礼仪的精神。 他们通过这些规矩,表达对君王、圣贤和长辈的敬重,让整个社会都懂得讲规矩、守礼仪。 现在咱们不搞这么严格的避讳了,不用再特意改字换词,但避讳制度里的核心道理还在,就是尊重别人。 比如不随便叫长辈的名字,跟人说话时注意分寸,这些都是从老规矩里传下来的好传统。 再说咱们的汉字,真是太有智慧了。 一个东西能有好几个不同的说法,既能解决古代避讳的难题,又能记录这么多历史故事,这是咱们中华文化的宝贝。 学习这些关于汉字和古代规矩的知识,不光能知道过去的事儿,还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传统传下去。 不管时代怎么变,尊重他人、讲究礼仪的道理永远不会变。
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杀猪正好犯了“杀朱”的名讳,后来机灵的朱元璋改了一字,巧
火星探梦
2025-09-29 11:17:06
0
阅读:50